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新報人

傳統與創新書法感受文字溫度

  • 2016-05-23

在這個數位化時代,書法彷彿是古董的代名詞,只作收藏及觀賞之用。「畫字」創辦人洪文龍卻開設專頁和畫字教室,把書法融入時裝、雕刻與舞蹈之中,在一筆一劃揮毫間,描繪出書法的無限可能,讓筆墨滲入生活之中;筆名華戈的書法家馮兆華認為應堅守傳統書法的規範,否則只是「殘體字」。兩人的書法作品大相逕庭,但相同的是對書法的熱愛。

醫護人手緊絀 1護士對15病人

  • 2016-05-23

每逢流感高峰期,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推出多項流感應對措施,包括:順延部分非緊急住院服務、手術及加開病床等,但公立醫院病房「逼爆」、急症室輪候時間等問題仍未解決,增聘醫護人手應付公營醫療系統的需求日增。不少醫護人員在社交網站表示工作量超出負荷,壓力面臨「爆煲」,政府多年來亦推出不少改善措施,如引入海外醫生、增聘醫護人手等,惟成效不彰,難以正本清源。業界建議政府研究長遠醫療政策,增加制度的可持續性。

首推副學士升內地大學認受性低 報讀存風險

  • 2016-05-22

本港副學士銜接大學的學額「僧多粥少」,每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的高年級收生學額不足5千個,其餘欲升讀本地大學的副學士畢業生,就要報讀自資銜接課程。政府為增加副學士畢業生的升學途徑,於3月中推出福建華僑大學的「銜接學位課程的試行計劃」(「銜接計劃」)。對於學歷認受性的爭議,華僑大學校方承認,其學歷的認受性及不上香港本地大學。有副學士畢業生對此興趣不大,怕學歷不被認可,亦擔憂內地限制新聞、言論自由。

專題

推翻議案難 無奈訴諸司法覆核

近年司法覆核許可申請的數目愈趨上升,當中不少申請牽涉政治爭拗及基建問題, 但基於三權分立原則,法庭難以介入議會及推翻其政治決定,故不少同類型的申請都難以獲批,有人更指司法覆核被濫用及成為「政治工具」,用作挑戰政府。

專題

區議會被架空 南區發展成亂局

為配合港鐵南港島綫(東段)工程,地政總署得南區區議會同意,將一塊南區地皮租予港鐵作臨時工地。然而,在工程後政府及港鐵卻未有仔細向區議會交代內容及延遲公開相關地籍圖,加上未有詳細審視區議會的建議,令區議會打算在該地皮發展安老院舍的計劃頓成泡影,浪費來之不易的土地資源。有區議員形容區議會為「無牙老虎」,意見被漠視亦不被尊重。

專題

學生組織政治化 6成學生支持參與政治

前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於早前宣布停止運作,前發言人黃子悅指學民思潮高度政治化,令組織難以進入校園推動公民教育和討論教育議題。記者調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受訪學生不同意組織遇到阻力時,選擇退出組織或停止運作。有學生組織代表建議當組織面對阻力和分歧時,可改變其定位及方向。

人物

獲光環後得失參半 「火爆姐」只求喚醒港人

2月22日,一名身穿「我係香港人」外套的女士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召開的公聽會內發表了3分鐘的演辭,內容直批港府施政,更大罵政府高官。片段在網上瘋傳,她被稱為「火爆姐」。「火爆姐」關穎怡表示事後生活雖受壓,唯盼自己做的事能喚醒港人,更多人關心時事。

津貼教席二揀一 教育界難適應

  • 2016-05-16

政府於施政報告中提出,由下學年起,中學可選擇將現行的「高中課程支援津貼」及「生涯規劃津貼」轉為常額教席,預計可增加約1000個教席。香港中學校長會主席指政府常提出新政策,令教育界難以適應,無助紓緩教師壓力。

人物

新晉導演黃偉傑 用電影喚起社會關注

香港電影業萎縮,不少行內人北上拍片才能謀生。縱使市道低迷,仍有有志之士毅然投身電影業,《樹大招風》導演之一黃偉傑便是其中一位。畢業於香港樹仁學院新聞及傳播系,黃偉傑原本打算投身新聞行業,惟於有線電視新聞部工作期間,陡然發現記者工作並不適合自己。「我想說自己的故事。」這一句話,帶領黃由新聞走向電影,再由獨立電影走向商業片,一步一步開創屬於自己的導演路。

學額回撥存漏洞 窒礙院校發展

  • 2016-04-26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早前公佈2016至2019年優配學額機制(學額回撥機制)結果,香港浸會大學(浸大)、嶺南大學(嶺大)等院校均失去部分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當中浸大失去的學額數目更為8大院校中最多。教資會稱機制目的是為鼓勵院校定期檢討發展策略,從而提升院校的國際競爭力。然而,有教育界人士批評機制操控院校自主,衍生大學學科變得更單一等副作用,亦有大學學生會代表認為機制運作有欠公平,促請校方爭取廢除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