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人

戰友談雙學三子入獄 判決無阻爭取民主路
- 2017-09-08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陳菀雩編輯:冼康琳
- 2017-09-08
雙學三子黃之鋒、周永康及羅冠聰早前因2014年衝擊公民廣場案,被上訴庭改判即時監禁6至8個月。三人的戰友對重判結果感到擔憂,但揚言不會因此感到打壓,正積極思考爭取民主新出路。亦有學者認為,判刑反令分裂的泛民陣營重新組織,更能激起年輕人參與社運的鬥志。 戰友身陷囹圄感憂慮 林淳軒:「做埋佢哋嗰份」 上訴庭上月中接納律政司的刑期覆核申請,改判香港眾志主席羅冠聰和秘書長黃之鋒,分別入獄8個月及6個月。而因被判監3個月以上,二人五年內不得參選立法會,意味二人將缺席立法會補選及下屆立法會選舉。 香港眾志常委林淳軒與黃之鋒,早於6年前開始於「反國教運動」中成為戰友,林形容,判決他感到既擔憂又憤怒。更令林淳 …

迎新營屢掀道德爭議 難為正邪定分界
- 2017-08-31
- 新報人
- 記者:鍾梓儀編輯:冼康琳
- 2017-08-31
臨近開學,大專院校又迎來舉行迎新營的季節。近年迎新營屢被揭發包含「踩界遊戲」,惹來道德爭議。有迎新營籌委認為參加者已是大專生,要為自己行為負責;而玩樂無傷大雅,勸籲外界不必小題大作。另一邊廂,有籌委希望為迎新營賦予另一重意義,以教育意味濃的迎新營分庭抗禮,卻被批無聊。 社會狠批傷風敗俗 迎新營籌委:人不風流枉少年 就讀恒生管理學院三年級的Kevin(化名)曾以新生、組長(俗稱組爸)和籌備委員身份多次參與迎新營,公開呼喊含有粗口和性描寫的口號。自言開放的他參與過不少被指意淫的遊戲,曾受罰替異性舔舐腳趾,又指在營中飲酒及玩懲罰遊戲是該院校的「傳統」。 Kevin形容酒能使組員放下包袱,曾於迎新營中 …

議員批港鐵延誤時間算法取巧 10小時僅算83分鐘
- 2017-08-26
- 新報人
- 記者:麥卓溢編輯:顧志恒
- 2017-08-26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下稱港鐵)近年故障頻生,今年上半年故障宗數已追貼去年全年數字。政府在2013年檢討票價調整機制時引入「服務表現安排」,若港鐵出現達31分鐘或以上,屬可控制範圍內的延誤,需撥出100萬元至2500萬元,作回饋乘客的票務優惠。而本月初,延誤逾10小時的觀塘綫故障,有傳媒預估罰款逾2000萬,惟最後僅罰款200萬元。有立法會議員指港鐵計算延誤時間的方法取巧,按機制計算的延誤時間較實際延誤時間少,促請政府及港鐵釐清定義。 延誤時間定義取巧 歷年多項故障「報細數」 因現時機制下,延誤時間只計算延誤時間最長班次的列車實際行車時間,較行車時間表多出的時間,所以,本月初觀塘綫訊號故障,雖整體 …

九成受訪者不熟香港史 削弱「港人」身份認同
- 2017-08-01
- 專題
- 新報人
- 2017-08-01
自1997年回歸後,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一直未有修訂,教育局前年成立專責委員會商討課程修訂事宜,並於9月29日正式展開諮詢。教育局曾於2015年11月尾舉辦教師諮詢大會,經諮詢後,考慮中史科新課程加入香港史,不設獨立篇章,突顯香港在中國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影響,但預料多個牽涉中港關係的近代史事件,包括六七暴動經過、六四事件對港影響等不會詳述。從事歷史教育研究教學的李維儉老師指,香港史欠正規教育,令中學生對香港史認識不足,導致身份認同薄弱。 記者、攝影:莫詠儀 編輯:申開顏 受訪者不曉香港史 稱「從未聽聞」 本報於9月2日至9月6日,在街頭進行了一項有關中學生對香港史認識的問卷調查 …

悲觀而積極──專訪杜耀明
- 2017-06-27
- 人物
- 新報人
- 記者:官琳、羅智堅、鍾姸、梁穎端編輯:鍾姸
- 2017-06-27
「未來會是怎樣,我沒有一個清楚的藍圖,但正如生活每一個開端,我並沒有仔細思考。」從未修讀新聞學,卻輾轉當上記者,然後走進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用 30 年時間培育無數記者。當年大學畢業的杜耀明(杜生),或許從沒想到會與 「教師」這個身份拉上關係,燃亮無數後輩的生命。 從離地到貼地 春風化雨三十載 杜生年輕時醉心哲學,無奈「離地」的哲學家畢業後終需面對生計。輾轉在介紹下走到《快報》當「貼地」 的記者。記者工作繁重,致使未能完成莊子哲學碩士學位。後來修讀城市研究碩士學位時,又於《虎報》遇上權力鬥爭。適逢浸會大學登廣告聘請教授,便辭去記者 一職,「試一下教書,希望有兩年安靜日子,寫完論文就走人。」怎料 …

讜論侃侃廿五載,不折他錚錚鐵骨──專訪練乙錚
- 2017-06-26
- 人物
- 新報人
- 記者:鍾梓儀編輯:鍾卓瑜
- 2017-06-26
他一頭白髮、瘦削身型,散發著儒雅的書生氣;雖不識武功,但飽讀中外詩書,用筆桿子批判政權。 讀經濟學出身的他,曾任教經濟學, 後獲邀加入《信報》,歷任總編輯、 社評主筆、特約評論員, 在紙上月旦時事廿五年,德高望重,人前人後獲敬稱「練總」。 曾進政府「熱廚房」謀事,卻終不得志,毅然出走外地數年, 回流後繼續筆耕,文章多番得罪權貴,後來更被《信報》封筆 —— 一副金絲眼鏡、一支健筆,見證了主權移交前後香港的風風雨雨。 秉筆直書 無懼四面樹敵 去年 8 月,練總接獲《信報》編輯部電郵通知,因經濟理由終止其專欄。輿論一 片譁然,有《信報》同事組成「抗議集團」 練乙錚關注組,替他向老總郭艷明抱不平、 討 …

心態配套未成熟 智慧城市或成空中樓閣
- 2017-06-24
- 專題
- 新報人
- 記者:翁梓欣編輯:冼康琳
- 2017-06-24
智慧城市為《香港 2030+: 跨越 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 2030+》) 其中一個部分。 政府更聘用了顧問公司為為香港制定《智慧城市藍圖》並稱將於今年 7 月發表,展現 2030 年為止的規劃。「智慧城市」 主張以資訊科技令生活更便利,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及競爭力。但有意見指香港的創科發展氣氛欠佳, 政府各部門未能就計劃作相應配合,發展「智慧城市」困難重重。 推「智慧城市」 九龍東成首試點 九龍東是目前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首個試點。 政府在 2012 年成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有意將九龍東一帶發展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而 2015 年施政報告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後,「起動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