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紓緩治療缺資源 港談「好死」成難事

《經濟學人》於2015年發表第二份死亡質量指數,分析80個國家及地區的病人善終質素,香港僅排第22位,遠遜鄰近地區、排名第6的台灣。報告指本港紓緩治療服務不足,有學者認為本港該類服務大多局限於末期癌症病人,不少非末期癌症病人及慢性疾病患者「不得好死」。曾經接受紓緩治療的病人稱,紓緩治療可對病人的照顧「相對人性化」,讓其可「活好」最後的人生路。

紓緩與傳統療法並存 助解身心靈問題

根據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資料顯示,紓緩治療並非以延長末期病人的壽命為首要目標,而是側重改善病人的生活素質,減輕病人肉身的痛苦和情緒困擾。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陳裕麗解釋,「傳統醫學看待病人如同一個機器,病人身體不適就為病人提供藥物及做手術,彷彿替他們更換零件;相反,紓緩治療會從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4個層面予以照顧。」
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講師鍾佩雯表示,紓緩治療不只追求「好死」,更追求病人積極「活好」剩餘的時間。坊間往往誤以為接受紓緩治療等同放棄傳統治療,鍾強調兩者可以並存,其母在數年前患上癌症離世,但她一直在家中接受紓緩治療,並接受標靶藥物治療。
她憶述,其母並沒有放棄主流治療,同時舒適地「活好」剩餘的時間,母女甚至一同外出旅行。她亦以認知障礙症(Dementia)為例,可由患病初期就為病人計劃紓緩治療,再重複評估,視乎病人及家屬所需增加該比例,達至「平衡疾病護理及病人舒適度的需要。」
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副教授陳裕麗指出,台灣的家居紓緩治療和公眾教育等亦較本港完善,建議政府借鏡台灣。

癌症病人家屬:紓緩治療較人性化

本港紓緩治療並不普及,趙小姐的外婆患肺纖維化及肺癌,於3年前在屯門醫院接受紓緩治療。趙小姐最初僅從一本探討生死的書略略得知紓緩治療,直至外婆接受治療後才知更多。她回憶,外婆於離世前3天在醫生轉介下住進紓緩病房。趙小姐認為紓緩治療令病人較為舒適,紓緩病房的護士會以一個「相對人性化的方式照顧病人」,如特意在外婆轉病房後為其清潔抹身及更換衣服。
相比起來,趙小姐同樣患癌症的姑姐則未能走好最後一段路。當時家人不知有紓緩治療,即使認為化療並非幫助病情嚴重的姑姐的「出路」,在別無選擇下只能接受傳統治療,令姑姐既要承受化療的副作用及病情的不適,又得不到悉心照顧,「她的臉孔很骯髒,衣服亦有失禁後的污跡。」她續稱,「當你看見病人儀容整潔時,家人的難受程度會減輕,亦會覺得醫護人員對病人較為尊重。」

港約360張紓緩病床 同供其他專科使用

現時,本港的紓緩治療主要由公立醫院提供,醫管局網頁顯示轄下有16間醫院提供約360張紓緩病床及家居或日間紓緩治療。醫院管理局發言人稱,紓緩病床不會局限於紓緩治療用途,會供應給其他專科使用,醫生在有需要時,會轉介其他專科的末期病人接受紓緩治療。
陳裕麗稱本港紓緩病床的供應緊張,令病人留院時間較短,真正使用紓緩治療的時間其實不多。她曾在醫院老人科及老人院工作,目睹不少病人因不屬患有末期癌症,未能被轉介接受紓緩治療而感到痛苦。她表示隨著醫學進步,慢性病病人壽命延長,患有慢性病的末期病人的心理、社交及生活質素亦大受影響。
醫管局轄下有 16 間醫院提供約 360 張紓緩治療病床,惟部分會用於其他專科的服務,若人口老化情況持續,或難以應付未來的紓緩治療需求。

學者籲增撥資源 借鏡台灣政策

對於改善本港紓緩治療服務,鍾佩雯及陳裕麗認為可以參考台灣的4大支柱推動做法,由政府、非政府組織、學術與研究組織及全民健康保險(保險包括紓緩治療費用)共同合作推動紓緩治療。
鍾佩雯指,香港「欠缺一個有系統的計劃及平台,協調每一個團體的工作,例如時任醫管局局長楊永強亦曾表示,他們對紓緩治療沒有計劃。」鍾表示,台灣在2000年成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可預先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及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她認為香港亦可借鏡,令生死議題更普及。陳裕麗則建議政府增加紓緩治療的資源,並向醫護人員及大眾加強推廣紓緩治療。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拼貼香港點滴 紙膠帶設計師梁家琪

教局擬設基本法檢視工具 恐教學為名監察為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