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大家都可能收到無聊電話,有市民選擇「斬腳趾,避沙蟲」拒絕接聽所有陌生來電,但就可能錯失重要電話。有醫生直言試過病人情況危急要致電家屬,「打左半個鐘,原來封鎖左來電」,有護士慨嘆與病人聯絡如玩「緣份遊戲」。
打不通的電話
鈴聲響起,手機屏幕是陌生號碼,這可能是大家的日常,有人會按收線,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副主席郭宏駿醫生就選擇接聽,訪問期間電話兩度響起,答問被打斷。郭醫生無奈道:「15分鐘入面有兩個啦,無講嘢收咗線。」郭醫生解釋會寧願先接聽避免錯過任何重要電話。因他明白打緊急電話的一方,每次都希望對方接電話。

郭宏駿表示醫院來電常被市民誤以為是騷擾電話而被拒絕接聽。他記得有病人情況轉差,必須聯絡家屬,打了十幾次,花了近半小時一直無人聽。最後換另一個電話打出才找到家屬。家屬到醫院或會自責,為何不接電話,為何不早點來。事後才知家屬沒收到電話因無來電顯示的號碼都會被封鎖。郭醫生認為陌生電話氾濫對醫護和家屬都是很大的困擾。
無獨有偶,有公立醫院護士亦反映類似情況。護士表示:「有病人查詢後留低電話,當我哋回電時,佢封鎖咗3字頭電話,結果等到覆診當日先知道情況。病人反問『點解你唔早啲通知我?』,但我哋打咗好多次,只係聯絡唔到。」

打不完的電話
無論是公立或私家醫院護士都認為無法聯絡病人或家屬情況很普遍,有護士表示試過聯絡50位病人,有10至15個都不會接聽。公立醫院護士笑言:「就好似玩緊緣分遊戲,真係有緣先會聽到電話。」
市民不接電話,亦會加重醫護工作量。郭宏駿表示醫生、護士和文員都需要致電病人家屬。他舉例文員要打30個電話,但若無法聯絡就可能要打60次電話或以上。有私家醫院護士更試過花兩日時間才聯絡到病人。
不接電話的後果
50歲的蔡先生最近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時,因診所來電是陌生電話而拒接,導致自己延遲知道取樣不成功,需要重新檢測。他表示計劃涉及幾個機構,除政府診所外,化驗所都有兩間;電話都是2字頭,不會記下號碼。
蔡先生說耽誤了檢測後果可以很嚴重,「如果我真係有事,咁咪延誤咗診治啦。」

67歲的黃婆婆亦曾漏接醫院電話,她雖然沒有因此而延誤覆診,但從此變得更警覺,以免錯過重要訊息,「逢係3字頭都聽㗎啦,即係緊張啲囉,聽咗佢先。」
她認為大部分長者不懂得也不會特意在手機上保存醫院號碼,因而錯過電話,最大影響是增加輪候時間:「我哋睇一次醫生要排好耐。」

陌生來電有幾多
為了解市民每日接多少個陌生電話及不接聽的原因,《新報人》統計了20位年齡介乎17至90歲的市民,在2025年1月12日至1月19日期間接聽到的電話數量和種類。
20人中,有8個人一星期收超過10個陌生來電、最多一個一星期收17個,亦有人一個星期接到的電話全是陌生電話。
20位受訪者中,13人拒絕接聽所有陌生來電,受訪的兩名長者都選擇不接聽;年輕和中年受訪者兩個年齡層均有逾半選擇拒絕接聽所有陌生來電。


不聽電話的理由
市民拒聽電話原因不一,20個受訪市民中,兩成半受訪者有安裝應用程式隔絕疑似垃圾來電而沒有接,另外分別有兩成人是擔心詐騙電話或懷疑來電為傳銷或借貸電話而不接聽。

郭宏駿醫生亦分享曾有病人誤以為同事是騙徒。他引述有外籍醫生因廣東話不流利,被病人家屬誤以為是詐騙電話,甚至被罵,「始終每日收十幾個電話,你都會情緒受影響」。他認為無聊電話影響醫療服務效率。他解釋:「大家都係無辜嘅,病人無辜,醫護人員都係無辜嘅,就係因為受到呢啲滋擾,令到我哋工作其實都受影響。」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李允平指出,長者不願接聽陌生電話,主要是擔心詐騙。年輕人則較習慣使用文字溝通,認為這樣更自在。對他們而言,文字通訊比電話聯絡更具彈性和便利,他們通常只在關係親近時才使用電話溝通。中年人與年輕人相似,但他們在與熟人或業務往來時,更常使用電話聯絡。

面對醫護難處,醫管局表示,在醫院病房、公眾地方也有貼告示,提醒電話號碼。醫院亦與流動服務供應商保持聯絡,以助醫療機構電話納入來電「白名單」中。
通訊事務管理局(通訊辦)回覆提到已實行一系列措施應對陌生電話,包括營銷電話行業規管計劃、要求電訊商提供來電管理服務和其他相關法例規管促銷行為。計劃推行後,政府收到查詢或投訴由2013年約1700宗跌到2024年300宗。此外,為方便公眾辨識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的來電,通訊辦會繼續為有需要的部門提供特定的電話號碼致電市民。電訊商亦會按警方提供的詐騙紀錄及資料封鎖或停用詐騙號碼及網頁。截至今年一月底,電訊商已攔截超過490萬個這類可疑的境外來電及發出超過2900萬個語音或文字訊息提示。

打電話變次要 通話仍有需要
李允平表示現時手機的功能更加多元化,令「打電話」的功能變得次要。不過電話未必能被取代,始終其能讓人「即時對話」的特點仍有好處和需要。新的通訊方式和電話應是互相配合,從而達到理想的通訊環境。
李允平認為現時陌生電話滋擾的現象是可以改變,但需靠各方多做推廣工作。例如公司、機構或者政府部門可事先通知對方將會致電給他,在來電顯示前,加上機構名稱或認證符號,令市民知道是需要接聽的重要電話。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美食車「東山再起」? 學者:需更彈性營商空間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逾九萬人次進場 畫廊指銷售額未算最好一年但感滿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