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大麻二酚將列入危險藥物商家須停售 藥劑師指藥效存疑難註冊

政府去年10月刊憲正式將大麻二酚(下稱 CBD)列為危險藥物,有關 CBD 的管制亦將於 2023 年 2 月生效,並呼籲CBD產品的持有人在管制正式生效前,將產品棄置於10個指定政府場所的棄置箱,以免違法。

本報記者去年11月初走訪有售 CBD 產品的店舖,發現部分商店正進行低至半價的促銷,有商戶指他們早在刊憲前便已停售有關產品,另有 CBD 使用者受訪時指,當下未有打算即時交出 CBD 產品。根據《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第 138 章)(下稱《條例》),含CBD成份的藥物符合安全、效能和素質方面的規定,獲得註冊後方可在香港銷售及供應,但有藥劑師認為,未有研究支持CBD的藥用價值,相信相關產品較難註冊。 

近年含CBD的產品於本地流行,相關產品種類繁多,除按摩精油和舒緩濕疹的藥膏,還有食用糖果,據稱有放鬆身心和舒緩炎症等功效。有商戶標榜CBD是大麻植物的草本成份,產品並不如四氫大麻酚(THC)般含使人興奮的精神活性物質。 

PoonSinYee_LuiYuenYi_02:坊間一瓶CBD精油約售港幣900元。(潘善怡攝)
坊間一瓶CBD精油約售港幣900元。(潘善怡攝)

 

警察海關進行打擊行動 有商戶停售CBD產品急轉型 

香港海關和警察於去年初檢獲多件懷疑含致幻成份THC的CBD產品,並拘捕多名涉案人士。有售CBD產品的商戶稱其產品經嚴格評估後不含THC,惟他們看到同行被搜捕,恐有犯法的風險,即使政府當時尚未宣布列CBD為危險藥物,也早已停售有關產品。 

蘭桂坊一間前身是CBD咖啡店的食肆負責人Connie指,她前年11月中收到警方「警告」,決定停售CBD產品, 並將價值過百萬、半年供應量的貨品悉數棄置在垃圾站。她的咖啡店現已轉型,轉為跟其他品牌聯乘合作,推出不同限定主題。Connie指,過往咖啡店以CBD作招徠,一日營業額「起碼六位數字」,轉型雖然打擊生意額,但她擔心繼續售賣CBD產品可能犯罪,擔心遺下子女無人照顧,「都會令我有點怕,我認為沒有必要去觸犯法律風險。」 

Connie指,她已把所有CBD產品棄置,從未曾想過「散貨」。她補充,「散貨」屬販賣行為,等同銷售CBD產品,因此擔心會「踩線」。(呂婉怡攝)

曾售CBD精油的網店負責人Gianne也稱,早在政府刊憲前便已停售CBD產品,並將約600樽的CBD精油全數丟棄。她表示,雖然蒙受損失,但考慮到繼續售賣的風險,已即時停售,但未有推出優惠「散貨」。她續指,有行家曾因警方對含THC的CBD產品的搜查行動而被捕。該名行家雖未被落案起訴,但仍須長期去警署報到。 她認為,售賣 CBD 產品的風險太大,擔心會遇到類似情況,故網店在前年十一月時已停售有關產品,「我就直接全部(高風險的生意)都不做,(將CBD產品)下架。」去年二月正式轉售保健產品,如維生素貼片。

Gianne的網店原本銷售含有CBD的精油、軟糖和膠囊,這是她第一次創業的生意,但經營不足一年便告終。(潘善怡攝)
本報記者發現,有人將一般垃圾放進 CBD 棄置箱。(潘善怡攝)
市民陳小姐到海港政府大樓設置的CBD產品棄置箱丟掉她用來代替類固醇紓減濕疹問題的 CBD 濕疹潤膚霜。(潘善怡攝)

美、泰等國合法化CBD並加以規管 香港收緊法例用家批做法「倒退」

Connie和Gianne以前售賣的CBD產品都從美國進口,而美國早在2018年修訂《農業改良法》,THC含量少於0.3%的火麻不再受管制,但不論源自何種大麻,大麻二酚食品仍須受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管制,而法例亦禁止將大麻二酚加入食品或作為食品補充品推銷,其他地方如泰國則允許CBD加工於食品中,並對其含量加以管制。本港未來正式將CBD納入《危險藥物條例》管制,而規管 CBD 的法例將於2023年2月1日生效,屆時CBD將會成為危險藥物。 

保安局禁毒處官網列明,CBD對健康的好處並無權威科學實證,但CBD源自大麻植物,從大麻抽取的CBD難免夾雜微量THC,CBD亦可能在日常儲存環境下自然分解並轉化成THC,甚至被製造成THC;而THC是被嚴格管制的毒品,服用THC會令人產生幻覺、上癮。保安局指修例是因為CBD產品流通市場,容易令市民誤信大麻不是毒品,減低青少年對大麻的警覺。 

資料來源:立法會文件《選定地方對含大麻成分製品的管制情況》、澳洲新西蘭食品標準管理局、泰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現年20歲的CBD產品用家Hilda已食用CBD糖約一年半,她表示,其他國家都將合法化,香港的做法「有點倒退」。她認為政府應管制用量或收藏數量,而非將其界定為毒品,禁止其使用和銷售。 

 

CBD產品用家服用CBD紓壓 藥劑師指純CBD沒有令人興奮的作用  

受防疫措施限制,市民減少了社交活動,容易堆積煩惱和壓力,受訪用家均指,他們會利用CBD產品來解壓, 更有人形容是一種「精神寄託」。至於政府將CBD列為危險藥物並監管CBD產品,他們則於訪問時表示未有即時丟棄用品的打算,但會另覓替代品。 

Hilda於去年11月受訪時表示,CBD對她的作用跟坊間流傳服用大麻後的反應相若,服用CBD讓她面對沉重的學業壓力時放鬆,並形容「好像有種精神寄託」。對於CBD產品將被規管,她表示未有即時丟棄有關物品的打算,但會在寬限期限數天前丟掉,以免犯法,亦考慮日後以水煙代替 CBD 產品紓壓。  

除了釋放壓力,有用家欲以CBD產品來紓緩精神問題。大學二年級生Edwin患有社交恐懼症,不時會恐慌發作。他曾看過社工和精神科醫生,但經他們引導後還是未能解決問題,而且每次須付數千元診治費用,坦言「倒不如花幾百塊(買 CBD 電子煙)讓我可以立即逃避一下」。他稱吸了CBD電子煙後,整個人能鎮靜並「即時見效」,認為可暫時逃避現實。Edwin受訪時表示他未打算即時丟掉手上的CBD產品,他認為即使CBD受規管,用家也會另覓其他危害健康的紓壓途徑,例如酗酒,或會衍生更多問題。 

Hilda表示,一開始只將CBD軟糖當零食,後聽聞CBD能紓緩緊張情緒,便在有壓力時食用。(潘善怡攝)
Hilda 買的含CBD成分的糖果一樽有60顆,索價近400元,她認為有點昂貴。(潘善怡攝)
Edwin認為,政府的做法只着重結果,似乎沒有考慮過用家的接受程度。 (呂婉怡攝)

精純的CBD沒有如THC般含具使人興奮的精神活性物質,現時尚未有足夠的研究數據證明CBD的治療用途。香港藥學會會長沈明達指CBD產品的功效,「不排除有 THC 的成分」所致,因此使用者服食含CBD的食品後會變得興奮,「會令他們很開心」。他續指,從大麻植物提取CBD難免摻雜微量 THC,「很難有純CBD」, 即使是THC也須經提煉和改造才有治療癲癇的藥用功效,因此純CBD的藥用價值存疑。不論CBD本身有沒有 藥效,他認為現時年輕人以CBD產品作娛樂用途,容易造成心理依賴而上癮,故有規管的必要。

 

CBD藥劑製品註冊限制多  藥劑師指未見有符合註冊要求的基本條件 

雖然CBD的藥效成疑,但政府表明,含CBD成份的藥物只要在符合安全、效能和素質方面的規定,獲得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註冊後方可在香港銷售及供應;現只可由註冊醫生或獸醫供應,或在註冊藥房由藥劑師監督的情況下,按照本港註冊醫生或獸醫開出的處方銷售。 

本報曾向衛生署藥物辦公室查詢CBD藥劑製品的註冊詳情,其回覆指,根據《條例》及《藥劑業及毒藥規例》,現時含CBD的藥劑製品均被列為第1部毒藥及處方藥物,而有關註冊程序則可參考其網頁載有的「藥劑製品/物質註冊申請指南」(下稱《指南》)。 

沈明達解釋,現時CBD註冊成藥劑製品的程序複雜。鑒於本港並無含CBD的註冊藥劑製品,而根據《指南》,現時本港採用「第二層審查」方式去審批含新藥的藥劑製品註冊,即須持有兩個或以上由認可國家的藥物監管機構發出的審核證明,並提供專業的審核文件,以證明有關藥劑製品符合安全、效能及素質的規定, 當中審核程序包括動物實驗、臨床研究等。但他直言,目前看不到CBD有符合香港藥劑製品註冊的基本條件。

香港藥學會會長沈明達表示,CBD註冊藥劑製品的程序繁複,未有科學研究能支持CBD註冊成藥物的藥用價值。(潘善怡攝)

指導老師:蘇銘恒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美國12月CPI增幅回落 港股升逾1% 譚朗蔚:大市雖復甦 但仍存不確定因素

90後樂隊主音靠打工支撐音樂 追夢13載盼創作本地金屬蕊——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