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遊西環 戲演社區
- 2015-02-23
西港島線正式通車,當區交通大大改善,由尾站堅尼地城出發到中環只需七分鐘,令居民出入更方便。地鐵延伸帶動當區發展,同時為地區文化帶來衝擊,一些傳統老店、居民的人情味逐漸消失。兩名扎根西環的年青人以社區藝術的形式,讓更多人在時代巨輪下細味西環文化。
編輯:文羨怡 記者:李晟謙、李慧娜
因偶然紮根西環
「遊.戲西環」監製之一的Den在香港大學畢業後在西環附近上班。幾年來的生活早培養出感情,其後在香港演藝學院修讀藝術及項目管理,開始思考有甚麼事物會令她有感觸時,才發覺對這地方早有感覺,「見到這裏的變化很大,開始有Voice(聲音),激發我們構想下一步西環會變成怎樣。」
在Den的眼中,西環是一個動態的社區,處於新舊交替之間。「西環這舊區從外貌上會突然間見到一棟新的建築物,或一些『靚樓』,看見古色古香的建築之餘又看到摩登的大廈,正如香港沒有刻意的分明規劃。」
汰舊換新是城市發展的常態,但舊的東西往往盛載著一種價值。新的店鋪舖難免少了一份溝通的人情味,「舉辦活動時,出來的人好『正』,關興記的關太會搬豆腐花出來免費給人吃,會感覺到這一區好有人情味,樂意與其他區的人有interaction(互動)。」監製Den因為要設計活動作學術研究,於是萌生念頭,以西環作為靈感來源,找來她的同學,另一位監製郎朗創作「遊.戲西環」。
坐「叮叮」慢活西環
郎朗來自廣州,因對Community Art (社區藝術)有興趣,而赴港演藝學院讀書,湊巧租住現時的堅尼地城港鐵站附近。剛來時,港鐵港島綫西延綫還未成型,年半來郎朗見證著鐵路建成直至開通。
除了交通上的轉變外,郎朗還察覺到一些傳統小店突然消失改成新店,西環的步伐突然間變得很快。「西環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區,在灣仔過完很快速的上學生活後,我會撘『叮叮』慢慢回西環,有時可以到海旁散步。」
藝術喚醒社區記憶
或者每個城市發展難逃不斷加速的命運。但「遊.戲西環」兩位監製冀以社區藝術的方式力挽狂瀾,希望令更多人了解西環。縱然某些地區的獨特文化注定隨發展而慢慢消失,但她們決意以藝術讓居民從另一角度看西環,接觸更多社區,了解自己的城市,喚醒人們的記憶。
「遊.戲西環」參加者走訪西環特色商鋪及建築,並與居民進行深度訪問,挖掘當區的人文故事。之後由導師指導,將訪問所得的材料製成立體書,及以此為文本在西營盤正街作出戲劇演出。過程中,參加者除了暸解立體書製作,更可體驗戲劇編創及演出,真切呈現「西環故事」。
讀中五的彭樂沂因為對戲劇有興趣而被「遊.戲西環」吸引,在第一次走訪西環後,西環人的簡單及樸素令她有深刻的感受,「最記得有一位老闆說他們不打算當香港第一,只要每天起床有工作做、有飯吃就滿足」。
「一般的文化導賞,會灌輸很多當區歷史、文化等等資訊給你,但相類的東西已有很多人在做」,Den指「遊.戲西環」是以參加者發掘為主,鼓勵他們邊走邊感受西環,然後用五周時間,創作短劇及立體書,其間會有專業導師從旁指引,將於下月14日正街演出,「整個表演的創作過程都在西環就地取材,何以要困在劇場,不如跳出來以社區劇場的形式,當區居民一落街就看到了。」
生活就是文化
發展過往是締造另一種生活文化的契機,昔日西環由礦場發成色情事業蓬勃的「塘西風月」,再因鄰近港口,以貴價海味聞名而得到海味街稱號,每種文化都順勢而生,究竟文化是否可以規劃而塑造?正如Den所言「在發展的過程中好應該想想自己的根,想想究竟現在的文化從何而來呢?如果我們這一代不打算知,到下一代出生於只有高樓、連鎖店而沒小店的環境下,更對一切一無所知。」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港鐵西延 居民見證小區變化

岩洞發展隱藏的危與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