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運動持續發酵逾半年,11月中旬多場「黎明行動」,造成全港多區路面受阻,公共交通工具服務暫停,交通情況幾乎癱瘓。教育局為保障學生安全,於11月18日宣布全港學校停課近一星期。
課堂停了,街頭上的戰爭卻並沒有竭止。有中六生從理工大學之中成功逃生,但至今未忘當日的絕望與恐懼,戰場上的暴力依然歷歷在目;另一邊廂,有中六生被停課打亂學習計劃,可能會選擇於海外升學。
停課成抗爭契機 理大「月黑高飛」
就讀於本地學校中六M同學(化名)表示每一場集會、每一次示威都是站在前線。他直言,在停課後沒有課堂的牽掛,有充分時間參加運動,於是更加積極在前線幫忙。在停課的前兩天,他來回奔波理工大學運送物資,與前線手足「換更」,「每天回家都好累,哪有精力學習,第二天早上看到新聞又會忍不住去幫忙。」M同學嘆了口氣。抱著一份對香港的歸屬感,他毅然走上前線。

11月17日,警方在理大佈下包圍網,封鎖大學的出入口,M同學被困其中。他擔心自己會被捕,無法參加應屆文憑試,仍害怕自己會因此事而留有案底,影響前途。種種擔憂之下,他決定嘗試逃走,即使機會渺茫也要放手一搏,「我有機會可以成功逃出來 ,為什麼我不試?」當天晚上,他與幾個朋友選擇以行路軌的方式逃走。一路上,不停有警察用強光電筒照射他們,並警告說「你們逃出去的終點就是監獄」。有幾個朋友因害怕倉惶跑回校園,只剩下他與三個人承受著巨大壓力成功逃離。
回到家中,M同學久久無法平靜下來——好友、前線「戰友」仍然被困理大,無法逃走。他束手無策,內心的不安與擔憂,令他情緒一度崩潰,「雖然我已走出理大,但我的心卻還困在那。」在停課的一個星期內,他一次也沒有打開書本溫習,「根本沒有心思讀書,滿腦子都是『逃亡』的驚恐回憶,以及不斷擔心在裡面(理大)的人。」
考場如戰場:讓我想起逃出的夜晚
在理大圍困事件後,M同學稱自己是「死裡逃生」,恐懼和不安對他造成心理陰影,暴力畫面不斷浮上腦海,至今仍未能走出陰霾,「我幾乎每晚都難以入睡,頻繁發惡夢,夢見自己被警察追。」他很想融入學習的氛圍,但卻提不起勁,「學校就像一個平行時空,一切都讓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他沮喪地說。每個週末,走在前線的他覺得自己如同身處戰場。但到週一回到學校,身邊同學都好像心無旁騖地學習,和諧安靜,沒有硝煙也沒有巨響,每人都專心於課堂和學業。他難以適應這種巨大的落差和身分轉變,無法集中學習。
無力感與創傷後的壓力,使他情緒起伏不定,出現輕微抑鬱。復課後的第二天,學校舉辦中文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的模擬考試,狀態不佳的M同學也如常參加考試,「我當時覺得能操卷的機會不多了,要好好珍惜機會。」但當考試開始後,考場上鴉雀無聲,M同學突然崩潰跑出考場,淚流不止。他說,安靜的環境讓他想起逃出的夜晚,大家噤若寒蟬,生怕會被發現。「我無時無刻都會想起那一晚,根本沒有心思學習。」之後的幾場模擬考他都沒有參加,成績排名也因此由全級中上跌到倒數。
M同學表示,父母一向不贊成他參與運動,應以學業為重 ,「他們覺得我現在一心兩用,一定無法考上大學。」父母的否定令他難受,但同時激發了他學習的鬥志,「我不可以輸,不能讓他們看不起我。」
投身運動花費大量時間,M深知自己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有足夠的時間複習,故他努力在讀書和抗爭之間取得平衡。放學後,他給自己4小時的專心學習時間,關掉手機,不再接收外界任何的消息和新聞,避免分心。M同學指,一開始根本無法集中溫習,會想了解外界發生了什麼,又會回想起自己的經歷,「但我不斷告訴自己要專心學習,學完就可以看手機了。」他只能憑著意志,不斷克服困難。另外,由於複習時間的不足,他意識到自己追不上進度,便主動報讀補習班,「中六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要補經濟科,但是現在卻認為很有必要。」他特意選擇週末早上的時間補習,餘下時間便可投入社運。
M同學堅定地表示自己會留港升學,「香港是我的家,不管怎樣我都會留下來。」他承認現時香港氣氛低迷,越來越多人對這個城市失去信心。「如果每個人都因為香港不再美好而離開,那誰來守護她,讓她重見光明?」所以,他決定,無論無何都會留下,守護自己的家園。
香港前景堪憂 應屆生考慮外地升學
中六的課程安排緊湊,不少學校都在11月安排了模擬測驗,為學生在應考文憑試前提供實踐機會。停課安排不僅打斷學校安排,更影響老師教學進度,阻礙學生溫習。就讀於英基國際學校的Christy將於今年12月考IB課程口試,她認為停課打亂學習計畫,影響複習進程。Christy表示,由於即將考試,學校的課程安排很緊湊,「本來在停課那星期,學校計畫舉辦口試模擬考試,但是後來就直接取消,令我失去最後練習的機會。」她無奈地解釋,臨近考試,在學校學習的每一刻都很重要。
在停課後,不同學校都有作出相應的措施以跟進應屆生們的學習進度。Christy對於學校停課後的安排表示滿意。她指出,學校在停課期間提供網上授課,照常分派作業,學生可以在網上論壇問老師問題,盡可能維持教學進度,降低停課的影響。「雖然學校提供這樣的學習平台,但是全靠同學的自覺。」她笑言,由於在家學習沒有如學校一般濃厚的學習氣氛,難免會分心,學習效率不高。
隨著社會衝突愈加嚴重,多間大學於11月相繼宣布停課,或改以網上學習方式,完成餘下學期。特別是理大和中大,校園內多處設備遭嚴重毀壞。Christy原本準備升讀香港的大學,然而,因反修例運動望而卻步,改變方向,選擇國外升學。「我不想自己的大學生活被政治『綁架』。」Christy說道。

由於近來湧現的負面社會新聞和大學內的抗爭運動,她感到難受,漸漸覺得香港的大學政治氣氛單一且明顯。「我曾經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個大學生的貼文說:『如果你和我們的政治意見不同,麻煩你滾出香港』」她嘆了口氣。出生在內地,中學來港讀書的她,害怕如果未來在香港上大學,會受到本地激進學生的排擠,失去想留港繼續深造的信心,「現在香港的大學看似自由,在言論上卻實際不再自由了。」
停課安排不及時 師生家長頻「跌入圈套」
因「黎明行動」導致市面混亂,教育局宣布於11月14日起停課,然而,早於兩日前,各區警民衝突嚴重,形勢相當危險。中六生Alice認為教育局的停課安排太遲,而且很擔心同學們在校內的健康情況。「我的學校鄰近中環,警察在中環施放過數次催淚彈,在校內可以聞到,很多人都會戴上口罩,擔心影響身體健康。」她表示,高年級學生曾向校方反映,希望學校可以提早放學,遭校方拒絕,並回應稱「校內就等於安全,而且沒有學生出現不適。」她質疑教育局與學校在停課前的安排,徹底忽視了學生安全與健康。
由於大量路段受阻,部分公共交通工具停駛,學生的回校路程變得不能預料,而且難以保障其安全。作為一名中六生的媽媽,陳太(化名)指教育局應考慮學生的出行安全,盡早停課。「她(女兒)平日是靠地鐵返學,但那一個星期地鐵全線暫時服務,巴士候車時間又長,要等三班車才能上車,返學幾乎需要3至4小時。」她說道。嚴重的交通不便,令中六生要提早出門,睡眠時間減少,導致上課容易犯睏,不能集中精力。同時,陳太亦擔心孩子上學途中的安全。由於女兒將在明年應考文憑試,她希望教育局能夠吸取今次教訓,儘早作出安排和應變措施,以避免來年仍有示威活動而取消部分考試。
在葵青區任教中學的張老師則有另一種看法,「其實這次停課對於中六學生的課程很微不足道,但也許是一場及時雨,讓他們在學習和社會混亂中休養生息。」對於教育局未能及時停課,他認為在教育局把上課與否的選擇權交給家長,變相把學童上學安全的責任推卸給家長,實屬不當;同時他指局方不應以「不進入示威者的圈套」作考慮因素,因這是只是政治因素,並沒有從學童安全出發。
記者向教育局查詢有關停課與復課的準則、由「貿然停課會跌入『停擺』圈套」而拒絕全港停課的原因,以及有關因停課投訴的數量。教育局未有正面回應,只是說明停課決策以學生的安全為大前提考慮。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中六抑鬱症少女:抗爭中尋生存意義

政治對立惹仇恨 「起底」欺凌成常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