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上映的《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斬獲破億票房,但全年總票房仍創下近13年來的新低,原因何在?開戲數量減少、電影票房不濟加上市民看電影的習慣環環相扣,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香港影業陷入低潮,復甦之路仍然漫長。
為推動影業發展跟上潮流,香港電影發展局推出串流平台內容開發計劃,目前已進入第二輪評核。香港影業如何走出寒冬?答案似乎仍是未知數。
兩部破億電影未能帶動全年總票房增長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破·地獄》累積香港票房達1.4億港元,成為全年票房總冠軍;《九龍城寨之圍城》則以1.08億港元位列第二。然而,2024年香港全年總票房收入僅為13.4億港元,創下除疫情期間近13年來的新低。

荷里活創作力下滑令香港票房雪上加霜
2024年港產片的本地票房收入超越荷里活電影5.5%,是自2004年起首度反超。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鄭政恆指出,荷里活電影本是香港票房支柱,但去年荷里活缺乏一部很有焦點、或聲勢非常強勁的電影在香港上映,因此荷里活電影票房下降影響香港全年總票房。
他補充說,去年比較受歡迎的荷里活電影均是系列電影或者電影續集,頻繁出品這類電影令市民感覺電影業創作力下滑,加上題材雷同,取材亦相對保守,使票房未能達到預期。

開戲數量下降導致惡性循環 投資者信心有待重建
鄭政恆指出,開戲數量減少是目前香港影業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結果導致上映的電影數量下降,票房及戲院收入亦同步下滑,進一步影響投資者信心。他表示,戲院收入無法支撐營運成本,部分戲院因而結業,形成惡性循環。
不過,鄭政恆認為,《破·地獄》和《九龍城寨之圍城》的成功能讓投資者看見港產片帶來的可觀利潤,希望這個成績能鼓舞業界。但他表示,相信投資者的信心仍需要一段時間來鞏固。

市民偏好網上平台 戲院觀影人數下跌
根據香港票房有限公司的資料,2024年有9間戲院結業或停業,僅兩間獲新經營者接手;全港現存戲院數目減至57間。
鄭政恆指出,這與市民觀影習慣改變有關:「(市民)去戲院睇戲嗰個習慣失卻咗,即係可能以前都會定時定候,一個禮拜去一、兩日,但而家可能係佢會衡量之後才去。 」
立法會議員吳傑莊亦認為戲院結業是大勢所趨:「依家好多時都係喺屋企啦,甚至好多(觀眾)係用手機透過網上嘅平台,都好容易獲得資訊,咁變咗話真係入戲院睇嘅戲,相對嚟講同以前比較都可能有個轉型。」



破億票房電影能否引領影業復甦? 鄭政恆:似乎係長路漫漫
鄭政恆指電影業復甦應該是「有人開戲」,要有出色的作品面世及並非個別現象。他認為能否復甦要從總體來看,不能只看票房;真正的復甦應是「百花齊放」,「但係我估睇到有兩套電影可以破億,都係好鼓舞,亦都希望香港嘅市民或者觀眾繼續支持香港電影,成為佢哋觀影習慣嘅一部分。」
取得票房佳績的《破·地獄》導演陳茂賢就認為,香港電影仍繼續有觀眾留意,他說:「入戲院睇戲係一件好神聖嘅事,係一個儀式嚟。」

政府推動本土文化走出香港 串流平台開發計劃是破冰辦法?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2022年施政報告指出,為推動香港流行文化走出香港,政府會着力於電影、電視及串流平台三方面擴大市場,支持跨影視創作團隊開發串流平台內容。

計劃傾向有經驗團隊 賈勝楓:最低要求
為配合影業發展,香港電影發展局於2023年推出「串流平台內容開發計劃」。根據計劃規定,申請團隊須包括監製、編審、編劇及導演4個崗位。監製及編審須曾以監製或編審的身份完成至少兩部於過去十年內曾作商業上映的劇情長片或在電視台或串流平台播放的劇集。計劃的第一階段評審工作已完成,選出了十個入圍計劃獲發劇本開發費以編寫完整劇本。計劃目前已通過第一階段,入圍團隊已提交完整劇本,而評審工作則正在進行中。
香港電影發展局主席王英偉表示,拍攝劇集需要一定經驗,故申請資格有一定門檻:「我哋希望佢成功,創作出優質的作品,滿足到國際串流平台的需要。」
第一階段入圍作品《雀頭》的導演賈勝楓認為申請資格寬鬆,「只要曾經參與過行業製作至少一次就有資格,其實我就係一個例子,淨係拍過一套電影,相信計劃想俾一個最低門檻大家去做呢件事,因為標準太高就無辦法俾新血嘗試。」

計劃首階段已完成 劇集能否公映仍存變數
目前政府尚未公佈第二階段入圍名單的發佈時間,但據悉10支第一階段的入圍團隊已出席去年12月23日的報告會,向評審講述作品的創作理念、演員選擇和拍攝手法等,作品正在評核。最終優勝的4支團隊將分別獲450萬資金,用於拍攝試映片吸引投資,而非直接拍攝完整的劇集,所以最後能否上映,仍要視乎投資者意願。
第一階段入圍作品《騾子》的編劇劉國瑞表示,計劃的資助金額充足,「以香港嘅製作而言,一集10萬嘅編劇費算很高,而一集450萬俾 pilot (試映片)嘅budget(預算),其實係除咗韓國以外,亞洲頂級嘅資助金額。」
當串流平台逐漸成為觀眾看電影的選擇,「串流平台內容開發計劃」能否幫助香港電影業再創輝煌,答案相信要待計劃完成後才知分曉。


電影發展局推多項計劃 王英偉:盼大眾認識這群新力軍
為了支持電影業發展,政府在2007年宣布成立電影發展局,工作之一是運用公帑支援電影業,該局主席王英偉表示,只要讓觀眾認識和記得導演,便印證了電影發展局旗下計劃的成功,「呢個計劃(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有一定程度嘅成功,因為年輕人接受呢批導演同佢哋嘅作品。」
他以《年少日記》的卓亦謙導演,《淪落人》和《虎毒不》的陳小娟導演及《金都》和《填詞L》的黃綺琳導演為例,指他們都是新晉導演,執導作品不多但知名度頗高,王英偉認為這樣已經達到目的,只要觀眾認識他們,便會對他們日後上映的作品感興趣,計劃的效用亦不言而喻。

指導老師:陳景祥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自由黨「公營醫療收費改革」調查 逾5成受訪者不贊成改革
-3-570x350.jpg)
未搭好棚合資格人士預簽棚紙確認安全 申訴專員斥荒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