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Pokémon卡牌不僅是遊戲中的道具,亦是珍貴的收藏品、承載著深厚的情感和回憶。走進線下「道館」(現指卡牌店舖提供於玩家對戰的空間),「訓練家們」手握牌組,聚精會神地思考最佳的對戰策略。他們的思緒隨著卡牌翻動而起伏,時而陷入沉思,時而發出驚呼,整個現場被熱情所包圍。這個虛擬與現實交融的卡牌世界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浪潮,無論任何年紀或性別,人人都樂在其中。
重拾兒時回憶 延續卡牌情懷
初代卡牌玩家Tim於1999年首次接觸到Pokémon實體卡牌遊戲,他憶述當時電視台開始播放Pokémon動畫,自己早前亦有在GameBoy(任天堂發售的第一代掌上遊戲機)玩過相關的Pokémon遊戲,見證了遊戲由黑白演變為彩色。儘管26年前實體卡尚未推出中文版本,但對Pokémon的熱愛驅使他勇於挑戰英文版。Tim與父親一起在冒險樂園換領的第一包Pokémon卡牌,從此開啟他卡牌生涯的探索之旅。
-scaled.jpg)
卡牌店舖Moonroad HK負責人之一的Thomas認為Pokémon品牌的建立相當成功,動畫和遊戲的結合「無論係大人、細路、男女老幼都會鍾意佢。」卡牌遊戲推出至今,其熱度不減反增,許多像Tim一樣的玩家,從小看動畫、玩遊戲,長大後便透過卡牌重溫童年回憶。
-scaled.jpg)
卡牌成人際橋樑 跨越代溝促交流
Tim在小學時經常與同學聚在一起玩實體卡牌,甚至自創規則,將「一對一」的遊戲變成「三對三」。然而,畢業後與朋友各奔東西而漸漸放棄這個遊戲。直至近期的手機遊戲推出,他才重新回到這個充滿童年回憶的卡牌世界。Tim指出現在已成年,可分配的時間和精力有限,他認為雖然手機遊戲簡化實體卡牌的玩法,但最重要的是大家可以在玩的過程中有交流,他表示:「對我嚟講係社交嘅需求,緊要過儲齊圖鑑。」即使無法與朋友進行實體對戰,他仍可透過手機遊戲與朋友保持聯繫,甚至對戰。
Pokémon卡牌遊戲作為玩家之間連結的橋樑,這一特質在新一代實體卡玩家表現得淋漓盡致。Sunny和Marco是同學,他們經常相聚在卡舖。Marco表示自己曾中途放棄卡牌遊戲,但現在每星期五都會到不同卡舖對戰,只因Sunny曾在學校談及Pokémon卡牌遊戲,讓他知道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故選擇與對方一起對戰,因而建立共同話題。
-scaled.jpg)
Pokémon卡牌遊戲除了成朋輩之間的連結,更成為親子活動。Yan受兒子Nicky的影響開始接觸Pokémon卡牌遊戲,從旁觀者轉為玩家轉眼已經近三年,她表示,平日只要有空就會與兒子到卡舖對戰,這項活動亦加強與兒子的感情。
起初接受採訪靜默不語的Nicky,一旦對戰開始,臉上明顯多了笑容,整個人姿態更加放鬆,主動與母親交流,展示截然不同的一面。
-scaled.jpg)
從遊戲延伸至對卡牌的執著
玩家對Pokémon的喜愛延伸到實體卡牌,他們亦希望能擁有外觀精美或稀有的卡牌,甚至不惜重金買心頭好。Thomas表示卡牌的價值會受供求影響,部分畫家的作品甚至能炒賣至約數百萬港元。他笑言自己都有試過「上癮」,短短一周內花費近20萬元抽卡,並出售部分收藏用作開店資金。
Tim 對卡牌的執著始終如一,即使他後來不會用實體卡牌對戰,他仍偶爾買實體卡牌,與朋友分享不同卡牌,細心欣賞精美的畫作。除了實體卡牌外,他也會欣賞手機遊戲的卡牌構圖。他表示手機遊戲的卡牌不僅華麗,還配有動態效果。無論是舊玩家或新玩家, Pokémon卡牌遊戲不只是一個遊戲,還帶有一種對 Pokémon 卡牌的追求和執著。
-scaled.jpg)
手機版卡牌登場 繁忙中重拾樂趣
雖然Tim曾熱衷於卡牌遊戲,但他的實體卡牌之路只有短短幾年。如今,手機版卡牌遊戲的興起不但以簡化的玩法和規則吸引了大量新玩家,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體驗抽卡和對戰的快感,更讓他這類型的老玩家得以重拾樂趣。他認為手機版更適合現在的自己:「(手機版)即係可能對於成年人或者時間少嘅人嚟講輕鬆啲。」
卡牌店舖Card Knight負責人Ken指出,該款遊戲主要受忙碌的都市人歡迎,一局實體卡牌對戰通常需雙方玩家「坐定定」20鐘或以上。相反,一局手機遊戲的對戰時間縮短至大概5至10分鐘,主打快捷方便。
-scaled.jpg)
另一方面,Thomas留意到很多實體卡牌玩家會試玩手機遊戲,但他們未必喜歡濃縮版的遊戲玩法。他說道:「其實戰術上、玩法上係無實體咁好玩。」雖然戰術較為單調,但卡牌遊戲的魅力並不限於對戰,它還承載著玩家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回憶。不論手機遊戲或實體卡牌,Pokémon卡牌能夠吸引玩家的原因,不僅在於價值,更是眾人珍貴的回憶。接觸卡牌的過程中,亦會認識到志同道合的玩家,形成一個由Pokémon和玩家交織的精靈世界。
-1-scaled.jpg)
-1-scaled.jpg)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陳虹秀暴動案被判3年9個月 法官:與在場示威者罪責相若

採訪手記Podcast|Pokémon對戰成熱潮 翻開卡牌背後故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