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採訪手記|「無煙校園」見煙頭

記者:吳懿洛 — 查證大學生校內吸煙,真的如此嚴重?

老實說,在起題時我不太認為專題能完成。當時想起朋友提過同學很愛吸煙,甚至有人自發放幾個鐵罐在學校附近的煙地,大家便會聚集吸煙。我當時的反應是「有無咁誇張呀」,這亦是我到訪各校時的疑問。萬一找不到校內的煙地、找不到煙頭、找不到目擊證人,專題豈不是不成立?問了各校朋友,很多人都沒有在學校看過人吸煙。幸運是,找到了很多健談的受訪者,得到很多額外資訊,使過程順利多了。完成專題後,發現事實真的「咁誇張」,某些學校的確存在煙竇,滿地煙頭。另一困難是找學校解釋和專家評論,截稿前都沒幾間學校願意提供數據,甚至得不到回覆,亦找不到評論的專家,收窄了專題的討論範圍。

很感恩有這次專題的機會,有些事不靠做新聞亦不是親身考究,是個有趣的經歷!

————

記者:余昕蓓 — 反思大學生校內吸煙風氣的影響

起初我認為吸煙是個人選擇,只要沒有影響到我就沒有問題。做這個專題後,我發現同學在校內吸煙原來會令無辜的同學感到負擔,再加上事情違反法例,故應被正視。

本以為走遍八大很容易「捉到」有同學公然食煙,之後發現在校內食煙這件事是「大家都聽過,知道一定有,但未必親眼見過。」吸煙者在做違法的事不會光明正大。而間間大學的設計和大小有別,有些學校出校園範圍少少就已經定義為大街,變相我們想找出一些實質的證據就有點困難。在校園搜索,發現沿路有煙頭,但問題不嚴重。反而是要靠詢問身邊的大學生,以及在街訪時向途人問出一些「煙竇 」位置。收到這些資訊後仍需親身查證真偽,最後真的發現到宿舍底層會有大量煙頭,及有些地方是吸煙者聚集的重地。

我們找到因室友長期吸煙而選擇離開的例子,另一位則是所住宿舍有吸煙文化而不顧忌在房內吸煙的受訪者。這令我們在兩邊價值觀對立的同學間作比較,了解他們背後想法。而校方不願公開有關校內監察同學吸煙的數據頗令我感到意外,因我認為這不是一件不能公開透明的事。我希望校方能更重視這個問題,被影響人士能得到幫助,吸煙者與非吸煙者之間達到平衡。加上,公眾對「大學生在校內吸煙的罰則及法例」可有更大討論空間。

指導老師:林穎茵

「無煙校園」見煙頭 宿舍吸電子煙普遍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無煙校園」見煙頭 宿舍吸電子煙普遍

小心「叉錯腳」! 離島碼頭改建慢 議員:應增臨時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