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財經

本港1月CPI按年升2% 四個月以來最高

政府統計處今日(20日)公布,本港1月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上升2.0%,升幅高於去年12月的1.4%,亦高於市場預期的1.8%,按年升幅是去年9月以來最高政府解釋,主要是因為公共房屋的額外租金寬免於年十二月份結束,以及農曆新年導致進出香港交通費用和基本食品價格上升而錄得升幅。剔除所有一次性紓困措施,1月基本通脹率為1.6%,高於12月份的1.3%。 

經季節性調整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截至今年1月止的三個月平均每月升幅為0.1%,與截至去年12月止的三個月相應升幅相同。剔除所有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的影響,相應的升幅為0.1%0.2%。 

在各類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組成項目中,有八個類別在本月錄得按年升幅,包括煙酒升20.7%、電力、燃氣及水升13.2%、交通升4%、雜項服務升2.8%、外出用膳及外賣升1.7%、住屋升1.5%、雜項物品升0.8%,以及基本食品升0.3%。而衣履和耐用物品則分別跌3.4%1%。  


政府發言人表示,1月基本消費物價通脹輕微。當中食品整體價格繼續錄得輕微按年升幅。能源相關項目價格進一步上升,但維持溫和。其他主要組成項目承受的價格壓力仍大致受控。但由於今年農曆新年所在的月份與去年不同,待有數據後,將把一月份和二月份兩者合併以審慎評估基本通脹的情況  

港府又指通脹在短期內會維持溫和本地成本或會隨香港經濟上升而面對一些上升壓力。外圍價格壓力應維持受控。然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值得關注。 

春節假期大量內地遊客訪港,推動旅游及零售業復甦,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表示,節日等季節性因素可能會令本地通脹在短期有增長,但節日「旺」完便會開始變淡,指數按年升幅不大相信只屬季節性波動,在中長線上未必會對市場或經濟環境有具體影響。 

不過,張智威也指,中美貿易戰下人民幣貶值令本港能以更低的價格進口內地貨品,一定程度上有助紓緩本地通脹 

 

記者:馬涔之

編輯:劉昉晴、劉善怡、陳嘉潁

指導老師:蘇銘恒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2025財政預算案.前瞻|有組織提滅赤建議 高官帶頭減薪20%

當電子遊戲遇上政治正確 多元文化踩過界 創意被迫低頭? 本港遊戲商:亞洲市場影響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