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升降機維修更換工程一拖再拖 上有政策下無人手只能一等再等

按圖進入新聞片段

「試過兩架𨋢一齊壞,我要行十幾層上返去,有啲老人家行動不便直情落唔到樓。 」居於牛池灣瓊麗苑十多年的住戶嘆屋苑升降機頻繁故障,升降機更換工程一再延期,影響居民生活。政府在2019年提出升降機優化計劃,更換老化的升降機,但近年升降機故障、更新工程不斷延期的個案例不計其數。有業界人士指,行業本有足夠人手應付平日的保養維修工作,但每當政府推出新政策,工作量隨之大增,人手也因而變得緊絀。

更換工程一再延期 電梯公司:「重大人手變更」

王小姐稱疫情後屋苑出現升降機故障更加頻繁。(許慧敏攝)

王小姐自8歲開始居住瓊麗苑瓊泰閣,一住已經17年。大廈有35年樓齡,她稱升降機自10年前開始故障頻生,現時情況更甚,「依家甚至會一日壞兩次,或者整完好快又壞」。她憶述印象最深刻的困𨋢事故發生在2014年,當時升降機急速下墜,猶如「坐過山車」一樣。 

升降機頻繁故障下,瓊麗苑參與了升降機優化計劃,陸續更換大廈升降機,但更新工程卻被一再延後。以瓊泰閣L4升降機為例,屋苑在今年9月向住戶發通告,指工程會在當月開始,並預計明年一月初完工;到11月初管理公司再向住戶發通告,指升降機預計完工日改為「工程完結為止」。負責更新工程的公司奧的斯電梯其後在11月尾向屋苑發信致歉,解釋因「重大人手變更」致工程延期,王小姐直言早已料到情況,「發現封咗𨋢一個幾星期都唔係好覺有人整緊」。 

瓊泰閣(B座)L4升降機工程延期時間表。(符文詩製圖)
通告中亦表明業主立案法團多番催促公司按時開展工作。 (住戶提供)
奧的斯電梯在11月尾向屋苑發信致歉,解釋因「重大人手變更」導致工程延期。(住戶提供)

人手不足致完工無期 業界:政策令人手緊絀

類似瓊麗苑個案屢見不鮮。根據去年審計署報告,在2020年至2023年4月30日期間,房署保養的升降機共發生31,264宗故障,其中219宗暫停服務超過兩天。至於更換工程完工時間,審計報告亦顯示,在2018/19至2022/23年度期間完成現代化工程的238部房署升降機,近八成約190部沒有在預定完工日期恢復服務。 

電梯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國基認為優化升降機計劃進度不理想,行業人手不足以負荷更新升降機的工作量。(許慧敏攝)

電梯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國基解釋,維修時間長或因升降機型號較舊找不到替換零件,需要更多時間找替代品。談及人手問題,他說,現時電梯業人手足以應付平日維修保養工作,因每年有約150名職業訓練局的畢業生入行,加上每年有約30名中工從地盤轉行到電梯業,實質每年有約180人新血。但他認為早年推「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令行業工作量大增,擔心人手不足以在5年為2000部升降機完成優化工程。 

陳師傅(左)指多數父母不鼓勵年青人從事升降機行業,梁師傅 (右)表示現時承辦商很「容忍」肯入行的年輕人。(許慧敏攝)

從事電梯行業逾46年的陳師傅則認為,電梯業人手充足與否,視乎政府新政策和大型基建。他舉例指,政府在2006年計劃在行人天橋加設升降機方便殘障人士上落,當時的加裝計劃及後期保養令行業工作量大增。 

機電署回覆指,現時本港共約有6200名註冊升降機/自動梯工程人員及約2200名一般工程人員,署方強調,業界目前能夠應付香港升降機或自動梯行業的日常人手需求。

工作環境「勸退」新人  前輩批年輕技工態度問題

郭偉強相信有很多不同原因導致更新工程緩慢,不單因為人手不足。(葉晞琝攝)

現時全港有7.4萬部升降機,而前線的升降機技工有約6200名,每名技工平均需要負責12部升降機。立法會勞工界議員郭偉強坦言,電梯業工作環境差,非每個人都能夠接受,「(升降機)其實好污糟,好多掣肘,可能好逼,好黑,不一定有冷氣,就算商廈,都要等人收工你先可以整,可能中央冷氣都熄埋,呢啲環境唔係個個都克服到。」黃國基亦指,香港夏天溫度較高,升降機槽溫度會升至48至50度,雖然勞工處會向工友分發風扇,但風扇噪音太大令同事間難以溝通,因此技工通常不用。 陳師傅則表示,有年輕技工會在入職首三天因為工作環境而選擇辭職,「一入嚟見到個環境同你個想像唔同,例如工廠大廈,佢見到唔合自己心意,佢咪走囉。」 

有超過50年經驗的梁師傅就認為年輕技工的態度也成問題,影響工程進度。他稱,有年輕技工試過一星期請三天病假;惟工作上早已安排好,師傅及公司不知如何再作調動,因而令人手安排失預算

薪酬待遇不成正比   要加班才夠養家 

郭偉強認為,人手短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行業待遇不吸引,「其實講真,一個年青人萬幾蚊整部𨋢又唔一定有冷氣,好多時候都要喺好黑嘅環境、好多油嘅工作環境去做,其實都吸引唔到佢哋。」他又指,即使是資深師傅,底薪亦不高,需透過賺取加班費養家;有技工甚至每日要工作十小時,以致缺乏應有的生活,形容情況如同「賣血」。

現時有工地只准技工在晚間工作,陳師傅以地鐵維修為例,指行業需在晚間工作8小時,但會提供夜更津貼。他又指,行業除了需24小時當值外,也需輪班工作,出現加班的情況也很多,如颱風時水浸停電,便需搶修;遇到突發事件時,也需要加班,逐認為合理報酬很重要。 

政府倡輸入外勞 立法會議員:或治標不治本

郭海生認為,輸入技工計劃可以做到「未雨綢繆」,幫助電梯業應付未來發展。(葉晞琝攝)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曾表示,預計未來在技工和維修人員中,大約有6萬個空缺。當局計劃會輸入1萬名擁有相關牌照的技術人才來港工作,其餘5萬留給港人。對於輸入技工計劃,電梯業協會會長郭海生認為可以做到「未雨綢繆」,幫助業界應付未來發展,他估計未來20年仍沒有足夠人才入行,「因為而家真係無人做嘢,唔夠人做嘢,先係去諗外勞。」   

但黃國基卻擔心,外勞會不適應香港的升降機維修技術,難以與本地勞工協調。他舉例指,香港升降機內含機械鎖,用於確保升降機於外門意外打開時不會運行,是整個亞洲區獨一無二的零件;質疑外勞該如何證明擁有在港從事升降機行業的技術。他又擔心,外勞或難以與本地勞工溝通,引致新問題,「你又唔知佢識唔識做,又溝通唔到」。 

機電署回應指,現行註冊制度對香港及內地申請人的要求相同,申請人需具備所需的資歷、訓練及經驗。機電署亦會對申請人進行面試,以確保申請人具備所需的知識和經驗,包括香港的法律法規、工作環境、守則及安全知識等,並且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方會批出牌照,以確保其自身、其他工程人員及市民安全。 

郭偉強認為,引入外地技工或是治標不治本,令本地公司依賴外勞。他又以澳門為例,指澳門工聯會發現不同行業都有出現依賴外勞的情況,認為香港應以此借鑒,盡量以保障本地技工為先。他擔心,輸入外勞計劃會令公司會優先聘請外勞,並導致本地技工工資難再有上升空間。 

升降機數目只會有增無減,而人手問題仍未能找到有效解決方法下,大廈的升降機待修及更換工程的通告仍會繼續在各屋苑見到。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留學香港 一宿難求

以壁畫、地磚美化九龍城 居民、團體批失特色欠新意

以壁畫、地磚美化九龍城 居民、團體批失特色欠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