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出行是香港老生常談的議題,隨着科技進步,越來越多科技產品協助殘疾人士過上更獨立的生活,但問題隨之而來。電動輪椅很方便,但時刻擔心會無電亦無法充電;視障出行有手機導航,然而支援程式中止營運屢見不鮮。科技帶來便利,但同時迎來的挑戰卻經常被忽視,要達至真正的無障礙出行相信仍漫漫長路。
記者:吳詠瑩
電動輪椅充電不便 限制出行時間
電動輪椅在香港越來越普遍,能助肢體障礙者重新建立獨立自主的生活,自己外出、覆診都不成問題,能提高他們的活動能力及社交範圍,也讓他們的家人更安心。現年60歲的蘇馬添在不足一歲的時候,因一場醫療事故而無法走路,雖然後來靠着拐杖能勉強行走,但因年紀漸大身體老化而再度失去活動能力,他使用了電動輪椅5年,電動輪椅令他花更少的力氣、去更遠的地方,他笑言「其實應該早點坐輪椅,不用撐這麼久的拐杖」。
雖然電動輪椅方便了肢體障礙者出行,但同時為他們帶來了煩惱,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擔心電動輪椅於街上耗盡電源。蘇馬添指初初使用電動輪椅時其實也不太願意外出,「以前唔會想周圍去,最怕就係無電」。
電動輪椅不同於大部分電子產品,大多電動輪椅都未配有電量顯示儀,如果在路上輪椅耗盡電力「跪低」,將會是輪椅使用者的噩夢。如要知道輪椅何時會耗盡電力,只能自行計算上次充電時間、輪椅使用時間及道路的陡峭程度,換言之是憑經驗和感覺。蘇馬添指:「通常我哋知道當日夠唔夠電用,例如我知道今天是充電後的第四日,留在自己區就無所謂,但再遠點就不會去。」
現時香港沒有任何公共電動輪椅充電站,只有港鐵在全港六個地鐵站(九龍塘、旺角、九龍灣、深水埗、太古、香港站)的大堂內設置電動輪椅專用充電插座,輪椅使用者需自備充電器,每次充電時間為連續15分鐘,過時會自動斷電,需重新接駁電源。對比其他地區如台灣,台北捷運每個站、以至小巨蛋、北投會館等場館,總計有117處都設有電動輪椅專用充電插座,而美國貝爾維尤市更有已配備24伏5安培的標準充電器的電動輪椅充電站。
不過蘇馬添指他從未試過在外面充電,「通常我會留意住電量,如果不太足夠我就寧願嗰日唔去街,有咩節目都要取消啦」。他的輪椅充電需要變壓器,大約10吋乘10吋,體積頗大所以一般都不會攜帶外出,他亦指電動輪椅的充電時間很長,完全充滿需約12小時,外面的充電設置只能解燃眉之急,「充一兩個小時,或許只能捱幾個字,捱返屋企嗰段路」。除了港鐵外,就只能向商場、酒樓查問看看能否通融,讓他們借用一會兒插座。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認為政府應至少在政府設施加裝輪椅充電設備,之後更可推廣至商場等場所,讓輪椅人士真的遭遇「死火」也不至於求助無門。她認為充電設施不足變相限制殘疾人士出行時間,「如果你下下唔做充電設施給他們,那即是告訴他們『你短時間得㗎喇,唔好成日郁啊』」,她相信讓殘疾人士出門更方便、時間更長,除了能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更有助帶動香港經濟。
電動輪椅購買容易 維修難
電動產品必然會耗損,但電動輪椅的維修服務則未如輪椅本身普及。雖然大部分售賣電動輪椅的商店或品牌本身提供保養服務,但此類型的維修服務只限於有單據、購買證明的輪椅,二手、或從其他地區購買的輪椅難過以接受這類型服務,即使可以也需承受高昂維修費用。因為原廠零件價格不菲,對不少本來生活、工作受限的輪椅使用者來說更難負擔,但一般在全港只設有一個中心,使用者在輪椅損壞的情況根本難以跨區將輪椅送修,
電動輪椅耗損最多的通常是輪胎和電池,蘇馬添表示:「條軚通常年幾就要換,依家有淘寶就好啲,以前去輪椅公司換前後軚夾埋就要四、五千蚊,算平㗎喇,曾經試過要六千幾。」現時他託朋友淘寶購買輪輢輪胎,再自行安裝,只需一千元左右,能自己維修的就盡量自己來,「親手整就慳返手工費囉」,但若然遇到他也不懂得解決的技術問題,也唯有送修「唔識整就任人劏,無辦法」。
社區上也有非牟利組織提供電動輪椅維修服務,如蘇馬添所屬的迎風群傲社就在屯門、元朗、天水圍提供流動、免費的輪椅檢查服務,如需維修,也只收取零件費用。雖有有心人,但流動的維修服務運作也不容易,由於迎風群傲社多年來都缺乏社址,所以他們一般直接在區內的公園為街坊服務「落雨又做唔到啦,又俾食環署、公園啲管理員趕,成日都要『走鬼』」。不過面對困難他們亦堅持維修服務,蘇馬添指「總有一日會輪到自己」,現時幫助他人,他日自己遇到問題時希望也能得到他人相助,而迎風群傲社無障礙關注組主席麥耀強就認為,現時輪椅維修服務仍然不足,到輪椅公司查詢輪椅維修,多數得到「唔係同我哋買,咁我哋幫你唔到」的回應,令他決定「人哋唔幫,咪我哋自己幫」。
APPs 「有頭無尾」科技社企持續營運難
外出難題因為科技同樣困擾視障人士,現時有不少社會創新科技致力於協助視障人士出行,當中不少都是手機應用程式(APP),如室內導航APP、相片文字描述APP、圖片描述APP等等。如全球各地都有使用者的「Be My Eyes」,營運初期作為視像通話程式,配對有需要的視障人士和健視的線上義工,讓義工為視像人士講述他們看不見的文字或資訊,後來更加入人工智能(AI)應用,視障人士不用再負擔請人幫忙的心理壓力,亦更能保障自己的私隱。而香港本地亦有類似的發明,如「悅聲易」以AI科技提供文本辨識、圖像解說服務,使用者只要拍照上傳即可,即使文字上下反轉亦能辨認,作為香港研發的應用程式,更精於中文和香港口語文字,對視障人士閱讀餐牌、文件是一大幫助。
不同APP雖有功能重疊之處,但也算各有各長處,在不同方面便利視障人士的生活,但當手機上越裝越多APP,就由便利變成另一種麻煩。吳曉慧自幼已發現視力障礙,不同應用程式都對她的日常生活有幫助,然而「依家啲APP都係各家做自己想做嘅嘢,變成呢到半桶水、嗰到半桶水,跟住要download好鬼多個APP,呢個用嚟睇圖,呢個用嚟睇字,咦呢個死咗喇喎又要揾過個」。
香港的網上無障礙資訊散亂,各組織團體都自行巡查整理不同資訊,但沒有一個平台可整合所有資訊,當中最大型、整合度最高的「Freeguider」由2014年起營運,雖然現時網站還存在,但手機APP和Facebook page已經下架,而網站的每月通訊最後一次更新已是2020年。
現時亦有不少無障礙支援APP,但不少都難以持續營運,例如在2017年開發的「點菜易 TAP MY DISH」, 收集不同餐廳資訊及文字版餐牌,方便視障人士外出用膳,開發之初獲不少傳媒報道,指程式由構思至啟用約花一年多時間,開發成本超過40萬港元,然而現時再在APP store搜尋,最後更新時間已是7年前,雖仍能下載,但已經無法開啟,點開就會退回主頁;又如無障礙室內導航APP「逍遙行」,直至2024年也只收集到203個處所的室內導航資訊,更在今年11月宣布將由另一個無障礙室內導航計劃「CityGeni」取代;而在2016年曾獲奬的iSEE APP提供圖像辯認服務,現時在APP store搜尋「iSEE」,已變成一個同名的耳垢清潔輔助APP。
這些社會科技科應用程式開發時受到關注,但未有持續更新,最後又未能協助殘疾人士,開發成本就付諸東流。吳曉慧也曾經參與開設社會科枝的初創企業,她解釋這種現象出現多數源自資金不足,而且資料收集並不容易。「不是缺乏資金就是缺乏數據」,社會企業營運大多依賴其他基金或計劃所批撥的資金,不少都屬於單筆派發,要每年都獲批資金並不容易。而且如室內導航APP有時候必須分開數個使用,因為私人企業未必願意與其他機構分享資訊。
「悅聲易」、創啟社會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蕭啟穎同意科技社企營運不容易,因為社企科技的收入不大,要尋求資金或以其他工作幫補。「創啟」由2018年成立,直至今年才成功轉為商業模式,透過研發及售賣智能眼鏡及輔助工具予特殊學校、非牟利組織達至收支平衡。他以「悅聲易」為例,「其實現時『悅聲易』也是以公益性質運作,因為APP本身沒有收費,而單靠廣告很難有充足收入」。
過往6年「創啟」一直在經濟難關之中掙扎,蕭啟穎指公司成立之初也依賴外來資金運作,「嗰陣時最難就係要不斷寫計劃書申請不同資金資助,但資助即將完結,同時又要出糧俾同事」,當時就要透過一些與主業不太相關、如STEM教育等的工作幫補收入。
蕭啟穎認為香港的社會科技創業生態不太健康,除了過份依賴資助外,他也認為不少社企都缺乏商業價值,結果難以持續營運。他解釋不少APP或產品會出現「有頭無尾」的情況都因為缺乏研究用家的真實需要,「認為順利研發了科技就揾到錢」,而花大量時間設計產品,結果成品最終未必能吸引足夠用戶。但「好多時用家評價時都會出於禮貌,指產品有幫助」,蕭啟穎指公司若能投放更多時間和資源仔細研究用家,「整到個product出嚟係多人用,其實唔需要太擔心資金來源」,不僅用家會樂意購買,而且也容易獲批資金。然而獲批資助也不代表能渡過難關,他指「資金同時會令公司發展受限」,一但接受了資助,研發計劃就要按當初的計劃書進行,即使有更好的新想法也無法轉而實踐,必須繼續進行舊的計劃。
不過蕭啟穎亦提出香港現時亦正建立一種更健康的社創生態,有助社會科枝公司商業化經營、持續營運。他指現時興起一種「Impact Investment」(影響力投資)的投資方式,投資者穩定向公司投資,而當產品成功獲利時投資者亦能分一杯羹,對比起逐年申請、單筆發放的資助更為穩定。這種投資方式雖然也屬於商業模式,但更着重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即比起利潤更着眼於產品能為社會帶來甚麼正面影響,「例如一些產品可令弱勢社群更容易找到工作,從而減少依賴政府援助,這也是一種回報,回報變得更多樣化」,影響力投資不僅僅作為一種對社企的援助,更轉變成一種改善人的生活、為社會增值的投資。然而蕭啟穎指出現時雖有機構進行影響力投資計劃,「香港都開始有,但仍然好少」,主要由SIP HK(Social Impact Partner)作為中間人,配對不同投資者及社企,提供免息貸款及股權投資兩種方式。影響力投資比起傳統的捐贈或資助模式更有助社企達成一種資金循環,投資者所得的金錢回報亦能繼續用於支援社會企業上。
面對殘疾人士科技支援不足的情況,列席於立法會支援殘疾人士事宜小組的議員江玉歡建議政府可在「智方便」手機應用程式上增設殘疾人士專區,幫助他們日常出行、 統整包含餐飲零售等生活資訊,令他們可達至「一網通」,無需再增設新網站。同時政府應推出對殘疾人士出行至關重要的無障礙導航應用程式,為不同障別的殘疾人士規劃最佳出行路線,「就算政府做唔到,都可以資助私人科技公司去做」。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高科技低生活——殘疾人士數碼服務「觸不可及」
舞者無場港鐵站成跳舞地 望公共場所可開放跳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