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高科技低生活——殘疾人士數碼服務「觸不可及」

坐輪椅到超級市場購物,到自助付款機才發現輪椅與拍卡的距離是遙不可及;到快餐店自助點餐機選購食物,無法按到最頂的選項;

眼睛看不見,到醫院覆診,摸不到電子服務站的掃瞄器,原來換了智能屏幕;到餐廳結賬接過收款機,又因為智能屏幕,找不到按鍵輸入密碼……

這是殘障人士日常生活的寫照,他們一直生活在只設計予「常人」的社會,對一般人而言簡單不過的購物、交通、娛樂,對他們來說都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社會日漸數碼化同時,殘障人士的有否被看見和被重視?科技成了一柄雙面刃,既提升了殘障人士的生活質素,但也為他們的生活增添障礙。

記者:吳詠瑩

「高」科技生活  一個按鍵這麼近那麼遠

香港社會向來追求高效率,近年不論政府還是企業都提倡服務數碼化和自助化,不但可以節約人手,也能讓使用者更快捷地獲得所需服務。不少快餐店、超級市場甚至公立醫院都設置了自助付款機,的而且確可減省排隊時間,對大多數人來說頗為方便,然而這些本應為人們帶來便利的裝置,卻為殘疾人士增設了不少難關。

「當他們一轉為所謂科技時,就無考慮過不同障別嘅需要」,使用輪椅二十多年的嚴楚碧這樣說。她指出除了部分大型商場或快餐店推出了小童/輪椅友善的自助付款機,其餘大部分設計給健全人士的自助付款機他們根本難以使用,因為設計上方便了站立的成年人,然而坐在輪椅上的他們根本無法碰到屏幕上的所有選項。她舉例最近太古城的百老匯戲院取消了人手售票處,所有顧客都要使用自助售票機,她無奈道:「我覺得都唔緊要,但你唔好擺到咁高囉……」她指使用時還能勉強在屏幕上揀選座位,然而因信用卡感應器設置於高處,根本無法付款。她不理解為何更新後反而更不方便,「只要擺返中間位置」已可解決問題。

太古城百老匯戲院的自助售票機,掃瞄器及部分按鍵都設置於站立的成年人視線水平位置,輪椅使用者難以觸及。

對一般人而言短短一個購買過程,對輪椅人士可能已是難關重重。輪椅使用者固然可以一如以往使用人手通道,但在引入自助付款方式後,人手通道亦減少了,於是收銀台前總有長龍。而且超級市場等的人手通道有時亦不便輪椅通過,迎風群傲社無障礙關注組主席麥耀強指,他們常常都要繞過收銀台,再告知職員「排喺着咩色衫嗰個人後面」,再於收銀台後等候。

嚴楚碧坐在輪椅上無法按到「完成付款」的按鍵、亦無法拍八達通,只能請人幫忙。

嚴楚碧用「可憐」形容殘疾人士面對這種自助服務的困境,「我哋發現百佳、惠康等大部分自助付款機,我們擰到埋去掃已經好勁,因為掃瞄器其實剛好在我們的頭部水平位置。但當有需要㩒『返回』掣等等,都要好辛苦趷高,之後會員掃瞄、付費掃瞄又要好辛苦,最後都係要叫人幫手」。

現時自助化、數碼化的購買方式除了對輪椅人士不便,亦為視障人士帶來障礙。電子支付越來越盛行,不少商戶都更換了集掃瞄二維碼、八達通、信用卡磁帶刷卡、晶片卡插卡及感應式拍卡一身的智能POS收款機。不過新款的收款機除了更多功能,亦將傳統的按鍵轉為智能屏幕。當使用易辦事支付時,為了提高安全性,更將數字鍵打亂順序排列,防止不法之徒以記下密碼密碼數字排列而盜用他人銀行卡。然而這對於視障人士就成了一大困難,往日他們可靠觸摸按鍵輸入密碼,現時面對智能收款機,他們無法看見數字按鈕的位置,根本無法使用。

傳統收款機有凸起、順序排列的數字鍵。(EPS易辦事網站)
新式收款機的數字鍵打亂順序排列,自幼已發現視力障礙的吳曉慧指,曾有同樣看不見的朋友慣用EPS付款,然而到餐廳用膳後結賬時才發現餐廳轉用了新式收款機,當刻在收銀台前不知所措。

除了商戶,甚至公共服務的科技更新也讓視障人士不知所措,醫管局除了推出HA Go手機應用程式,亦將公立醫院原有的電子服務站提升至智能款式,支援更多功能及支付方式,使用介面與HA Go類似。然而對視障人士而言,不知怎樣讀屏功能的智能屏幕實在使他們一籌莫展,根本不知道按鍵在哪裡、每個按鍵又代表甚麼。

吳曉慧自幼已有視力障礙,每年都要到醫院覆診,她無奈歎道:「以前好好㗎,以前嗰部機好蠢㗎,」她解釋以前的電子服務站功能單一,使用程序也較簡單,「以前嗰部機好單純,睇醫生嗰層樓嗰部就只能付診金,而藥劑部嗰部機就只識收藥費,其他嘢都唔識㗎喇,淨係識得壞」。以往只需掃瞄藥單、到診紙的二維碼,而且有聲音導航,如「請確認病人姓名」,之後連付款鍵都沒有,一拍八達通就完成,「我媽媽都用得好熟手,整個過程淨係㩒一個開始掣就搞掂」。後來醫院轉用新的電子服務站,功能繁複,她也無法使用,唯有轉用HA Go手機應用程式。

舊有的電子服務站功能單一,只供掃瞄藥單領取籌號,視障人士只需觸摸到掃瞄器位置便能使用,部分加入八達通感應器,可同時繳付藥費。
新電子服務站雖有聲音導航,但功能選項眾多,但聲音導航只讀出「請選擇服務」、「請選擇其中一項身份類別」等,未有一一讀出選項,未能惠及視障人士。
電子服務站旁有工作人員提供協助,亦有電視播放影片教學。

醫管局發言人回覆查詢時表示,公立醫院所有一站式電子服務站的屏幕均設有聲音導航及清晰指引,會安排職員或義工為使用者提供協助,亦推出了直立式屏幕機型,適合輪椅使用者的屏幕高度,方便傷健人士使用。而醫管局手機應用程式HA Go亦提供不同的付款選項,HA Go程式除了可調校字體大小外,亦支援手機內置的讀屏軟件,方便視障人士聆聽裝置上的功能描述,並通過觸摸屏幕操控相關功能。

百佳回應指明白到現時的自助付款機未必能滿足不同人士的需要,故店舖會安排顧客服務大使於自助付款區,當顧客遇到問題時,能即時提供協助。

記者亦就自助付款機、電子服務站事宜去信百老匯以及提供智能終端機服務的KPay及中國銀行查詢,百老匯、KPay及中國銀行於截稿前未有回覆。

江玉歡:政策官員應坐輪椅一周體驗

列席於支援殘疾人士事宜小組委員會的議員江玉歡認為,政府投放的資源仍然不足,香港的城市設計對於輪椅人士而言亦不太友善,「我認為輪椅人士要單獨出街,其實係好困難」。她認為「應讓設計這些裝置的官員親身坐輪椅一星期」,感受日常生活中殘疾人士遇到的不便,才能制定更合適殘疾人士需求的政策。她亦指政府應帶頭推動無障礙設計,建議有關部門應擬定適用於所有自助服務機的無障礙指引,推動無障礙設施更新計劃,更應向中小企業提供資助,鼓勵商戶添置適合殘疾人士使用的設施。

江玉歡相信每個殘疾人士都想社會出一分力,她認為政府應積極推動無障礙設施,讓殘疾人士更融入社會。

嚴楚碧指社會常提倡無障礙出行,不止應讓外出便利,也應讓殘疾人士與一般人一樣,享用一樣的權利和科技,「香港的無障礙設施由無到有,是有進步的;但由有到友善,仍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由人築起的難關 科技無法跨越

雖然科技進步帶來不同難關,嚴楚碧仍然感恩:「其實我都好慶幸受傷於這個年代,比着以前要買份報紙都好慘。」現時互聯網發達,有網上購物、智方便等等應用程式,安坐家中已可處理不同事務,已為殘疾人士帶來很大的便利。

然而日常生活中,科技再發達都仍有人的障礙。嚴楚碧舉例,在香港一些無法加裝無障礙通道的建築,會在樓梯旁設置樓梯機方便輪椅人士出入,她試過有一次明明樓梯機在旁邊,她卻被職員連人帶輪椅抬了上去,被問到是否機器壞了,員工當時答,「得啦得啦,我抬你仲快啦」。嚴楚碧指基於殘疾人士自主、平等原則,輪椅人士可向社署申請樓梯機的公用鎖匙,在外可自行啟動樓梯機,然而有次她啟動後立刻被職員圍住質問,「佢地好似當咗我係賊咁」,她慨嘆:「你地每個人搭𨋢都係就咁搭,唔使請求㗎啦,點解我地唔可以自主地用部樓梯機上落呢?」

嚴楚碧指出傷殘復康重點在於如何靠社區的配套、設施,重拾更多的自主能力,重投社區,如果經常需要他人幫忙,就會阻礙生活發展,亦減低對自己獨立生活能力的自信。

嚴楚碧絕不是單一例子,不少殘疾人士在外都曾遭歧視或白眼,江玉歡亦同意科技日新月異,不少自助服務應讓殘疾人士盡可能如一般人一樣生活,告別以往每次出門都要「排除萬難」,她認為香港必須再加強公眾教育,「傷健一家親呢方面,我哋仲係唔夠,仲係好初階」。

香港殘疾人士面對的不止是科技帶來的難題,而有時科技有了、設施有了,築起障礙的反而是人,需要更通達的不應只有道路,更應是情理和思維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樂齡科技產品長者怕功能多 推廣難、市場細、研發貴、價更高

科技成殘疾人士出行障礙 程式支援有頭無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