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樂齡科技產品琳瑯滿目,就如電子藥盒也有不同款式,提醒長者準時服藥,還有遙距功能等,不過很多長者都望而卻步。除了因為部分產品價格昂貴,更擔心是難以操作,有長者直言得物無所用。有研發公司坦言難找試用對象去改進產品。立法會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顏汶羽認為現時香港樂齡產品的市場需求細,令產品價格難以降低。
記者:符文詩、李景琳、曾婥嵐
調查80個長者都「有平買平」 憂不懂用科技產品
政府近年大力推廣樂齡科技,今年度《施政報告》提出向「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額外注資10億元,不過樂齡科技產品放在長者面前,又是否願意接受?我們在市面搜羅提醒長者服藥的樂齡產品,找到深水埗$19一個「迷你電子食藥提醒盒」,這個簡單裝置是有定時響鬧功能,將藥放在裝置盒內,響鬧時見到盒就知道要服藥。科技展有另一個價值$980的28格提醒藥盒,這個有遠距離提醒功能,方便家人遙控提醒。記者親身到深水埗區進行問卷調查,訪問了共80名長者,年齡介乎60至75歲,要求他們在28格提醒藥盒及迷你電子食藥提醒盒中二選一。雖然價格$980的藥盒有多樣提醒功能,但全部長者均表示會選擇$19的提醒藥盒。
除了長者會選擇較便宜及少功能的藥盒,即使年輕人為長者選擇亦都不敢挑選太複雜的電子產品,鄭楚藍是其中一個。她的外婆與兒子同住,但因兒子經常留在內地工作,外婆大部分時間獨自在家。外婆患有高血壓及心臟病要定時服藥,她與兄弟姊妹均擔心外婆忘記服藥或吃錯份量。當記者向鄭楚藍介紹可以遠程提醒服藥的電子藥盒,她起初表示驚喜,但仔細看過功能後表示擔心當她們工作沒有空看手機時,響鬧警報一直響而外婆不懂得如何關閉。「我哋識,但係我估舅父嗰啲就唔識用啦。」她的弟弟擔心家中主要負責照顧外婆的舅父不懂得操作應用程式。一名到樂齡科技展參觀的陳先生亦表示自己參觀展覽後認為某部份產品屬高科技,認為自己「可能買返嚟都唔識用」。
數碼鴻溝仍存 長者對科技望而生畏
「間公司真係好想透過唔同功能幫助長者準時食藥,但係對長者嚟講未必需要用到個應用程式。」嶺南大學樂齡科技課程高級教授蕭珮而舉例有一間本地電子藥盒公司聯絡過嶺大,該公司的產品同樣推出通過應用程式監測長者是否準時吃藥、提示長者吃那一格藥物的功能,然而站在長者的角度其實藥盒只要「夠大、夠光、裝得夠多藥,響鬧又夠響亮」已經很足夠,皆因她在推廣樂齡科技時發現,許多長者連使用最基本的智能手機都有困難。
蕭珮而發現現時有很多科技公司推出應用程式,鼓勵長者通過手機進行遊戲訓練去防止認知障礙,然而一些長者安裝程式後,不懂得如何操作或者用過幾次後覺得太複雜的問題。「有時候太複雜令佢哋好怕去撳掣click入去。」她解釋同事去社區推行公眾教育時,甚至要教長者如何剔除應用程式的廣告,認為長者對科技的恐懼導致他們有機會抗拒使用樂齡科技產品。
立法會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顏汶羽就認為,很多時候長者買了產品後沒有售後服務,沒有相關人士教他怎樣用,加上通常使用樂齡科技的長者較弱勢及行動不便,要依靠親人和照顧者照料他,而研發公司卻未必有這個使用教學。「會不會有一些更人性化的設計呢?」蕭珮而建議可以從細節上花功夫,如放大說明書的字體讓長者易於閱讀,或提供教學影片及簡單易明的電子教材。
廠商難覓試用對象 唯靠機構反映用戶聲音
對於配合應用程式使用的電子藥盒被指操作困難,同樣研發家用分藥系統的家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楊灦慨嘆:「新科技好需要人去試去攞回應改進」。他指旗下的家配康家用藥物分配機尚在測試階段,需要得到長者的用後反映意見才能更精準地針對用家體驗改進,惟現時政府對這方面幫助甚少,要靠自己尋找機構合作。
現時家配康,一款家用藥物分配機,與東華三院合作推出試用計劃,對象包括15個家庭,長者年齡由65歲到99歲。他坦言不少問題是在試用過程時才發現,例如派藥機試用時有吃藥提示聲效沒有響、機器故障沒有出藥等問題,公司在試用期發現後及時更新版本;楊灦又提到有些用戶反映不懂得如何自己加藥物到分藥機內,甚至因有些藥水要放在冰箱無法自動分藥。他指出要經常尋找機構合作,包括通過非牟利機構尋找產品試用對象及透過社福機構協助提供加藥服務。
「用家試過產品再將用後感話返比廠家呢一個溝通模式係十分重要嘅。」蕭珮而亦強調樂齡產品十分需要市場反映。她觀察到市場上有很多從外國引入的樂齡科技產品,當中的零件配套都是從海外用家角度考慮,但本地用家使用時就會有很多意見,要將長者的意見通過試用計劃、訪談、焦點小組的形式向廠商反映涉及很多人力、物力,而且往往未必知道供應商有否因應相關意見改善,「我諗廠商唔會話返俾我聽收到你嘅意見啦,我會咁樣咁樣去改善。」
宣傳力度不足 推廣停留展覽階段
對於樂齡科技產品仍然未普及的現況,顏汶羽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宣傳效果未如理想,「我個人認為現時仍停留在研發生產、展覽階段,到真正落實使用,大部份只是停留在安老院舍或者長者中心去應用。」顏汶羽表示即使有與a家落區宣傳,仍未能達到在地化宣傳的效果,除了因為次數不足和空間有限,難以攜帶大型的樂齡科技產品試用外,亦難以向真正有需要的長者介紹產品,顏汶羽認為應經常在長者院舍舉辦推廣活動,成效才會更大和具有針對性。
另外,蕭珮而引述嶺大賽馬會樂齡科技館的問卷調查結果,指有超過56%的參觀者在參加活動前從未聽說過樂齡科技,「往往可能我哋自己去做宣傳嘅時候,會集中介紹點解會有呢個科技。」蕭教授認為應向長者介紹科技背後的設計理念,例如怎樣輔助長者更安全和如何令生活更優質等更實在的宣傳才有效,令到推廣內容更吸引長者。
生產成本昂貴 長者對價格認知模糊
顏汶羽和研發公司楊灦不約而同指出目前需求量不大,難以大量生產,因此價錢相對上會較貴。「我哋其實都係有少少行緊高端市場,原因係你一開始個量唔夠大,咁你好難做到一個價錢比較低嘅方式俾佢哋。」楊灦表示適合使用這部發藥機的人可能只佔吃藥的人20%至30%,而能夠承擔價錢的可能只有5%至10%。顏汶羽表示,「即係你做大個餅,令到個成本降低,你自然有利於普及同應用。」他指出現時香港市場主要吸納安老院舍這類型客戶,一般長者難以承擔較昂貴的樂齡產品。
但蕭教授亦表示「各有各做」,相信高端產品和性價比較高的產品亦各有市場需求,問題只是很多長者都對樂齡產品有誤解。「其實有部份嘅產品真係$100以下,佢哋會覺得原來可以買到,原來可以咁平。」她舉例不少長者參觀前普遍認為產品偏貴,而參觀樂齡科技館後發現其實有一些產品的價格都相宜,例如電子藥盒和輔助餐具。
增加需求量 加強公眾對樂齡科技的認知
現時,仍有不少長者擔心價格昂貴的問題,顏汶羽建議政府批准長者可以個人名義申請基金、去租用或購置樂齡科技產品,不需透過院舍,這樣就能夠增加需求量,從而減低生產成本,使價格逐漸減低。他直言:「其實比啲無經濟誘因嘅長者中心去做中介,佢係唔會幫你sell婆婆買產品。」他預計當長者有資助可以自行購置樂齡科技產品,自然會有生產商主動向長者推廣。
除了資助長者外,楊灝認為現時政府在基金上的支持已足夠,但是新科技需要人去測試,從而令更多人認識產品,並獲取回饋去改良產品。蕭珮而則亦認為現時需加強教育和推廣工作,「咁究竟點樣可以裝備好大家有呢一份認知,我相信就係靠個教育同埋公眾宣傳嘅工作。 」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內地平價超市攻港 未必樣樣平 日期要看清
高科技低生活——殘疾人士數碼服務「觸不可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