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新聞專題】「性」教材未有與時並進? 性博士:寫的人要接受多些性教育

按圖進入新聞片段

教育局早前上載中三公民、經濟與社會科支援教材,當中「合乎情禮的親密關係」的部分引起社會討論,包括建議學生有性衝動時可到運動場打羽毛球,又提出學生須學習「堅決拒絕婚前性行為」等。有學者形容香港性教育「永遠都落後於年輕人」,認為教材更新要了解社會婚戀文化,以及青少年面對性方面的挑戰和危險。有「性博士」之稱的吳敏倫批評教學生轉移性衝動是荒謬,稱指引很多漏洞,不成熟,他直言:「整(教材)出來嘅人,自己要接受多啲性教育先好做。」

打羽毛球轉移性衝動 議員批未代入年輕人思維

教材上架後,社會上一片嘩然,不少人批評觀念落後。人稱「性博士」的亞洲家庭治療學院臨床聯席總監吳敏倫擔心,教學生轉移性衝動會變成習慣,甚至將來造成性無能。他解釋灌輸「打羽毛球」轉移性衝動的影響,「譬如由14歲諗到24歲,嗰習慣做左十年,到時你一想性交,羽毛球嘅形象就入你嘅腦,咁你就會性冷感。」本身是精神科醫生的吳敏倫表示,以往都有個案是性壓抑導致焦慮或抑鬱。「性慾唔係撳晒佢就唔會出現。」他補充應要想方法應付而非壓制。

吳敏倫指教材教學生一有性慾就制止,質疑編寫者有沒有想過害處。(梁彧睿攝 )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則批評教材未有代入青少年角度思考。她續指,課堂上教學生以做運動去處理性衝動,會令正值青春期的學生感到尷尬:「死啦,如果第日一去做運動就會畀同學笑㗎。」但她認為,性教育稍為保守並無不妥,可以令學生遠離危險的做法,但亦應教導學生判斷對錯,於處理性衡動的話題上留有討論空間。

江玉歡指,問題不在於教材以保守角度進行性教育,而是教學方法需要微調。(邵子峰攝)

婚前性行為被視作禁忌 觀念追不上時代變遷?

「有很多的人是終身不會結婚的,你要跟這些終身不會結婚的人說『你們一輩子都不要有性行為』是很不現實的。」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黎苑珊道出性教育觀念與現實脫節的問題。她又指,教材花上大篇幅談及「未婚懷孕」的壞處,卻並非問題所在,「如果用未婚懷孕這個字,其實不是太準確,反而我們應該說是非意願的懷孕,其實是你不想懷孕但是你懷孕」。

黎苑珊指「未婚懷孕」等字詞落後,反映出寫教材的人想法落後於環境轉變。(梁彧睿攝)

吳敏倫批評,性教育追不上時代變化,教材未有對「性行為」下定義,亦未有講清楚性交與性行為的分別,以致根基不穩固,他又舉例現今社會有些性行為是不用面對面做,透過網上性行為亦得到滿足感。他表示,教材只著墨於婚前性行為的壞處,卻未有教導學生如何在避開害處的情況下進行性行為。

「如果我們沒有更新過想法,我們只更新教材,其實那些東西是一樣的。」黎苑珊提到近年年輕人會在社交媒體上開放地談論親密關係,又指教材乃至價值觀教育框架都未能回應「年輕人的世界」。她認為要了解社會婚戀文化的變遷、青少年面對性方面的挑戰和危險,教材才能更貼近年輕人。

教育局回覆本報查詢時強調,局方有責任對未成年的學生給予充分的保護,要提醒他們法例對與性罪行的懲處和灌輸正確及整全的價值觀。

「性教材」由都大編寫 誰人寫誰審批成謎

教育局表示局方2021年委託香港都會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編寫有關教材,製作團隊由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資深社工和教師組成,但未有提供名單。而都大回覆本報查詢指,教育及語文學院曾接受教育局委託,參與部分支援教材製作,但未有回應撰寫團隊名單。都大續指,所有教材內容由教育局擁有、審核和發布,著記者向教育局相關部門了解。

翻查資料,1997年修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中負責檢討的工作小組成員包括學校校長、大專學者、醫生、家計會和輔導機構代表等,該指引於2018年下架,教育局回覆本報稱指引已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局方自2001年課程改革後一直提倡學校以全面和綜合模式推動包括性教育在內的價值觀教育,並在2021年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作為學校規劃課程時的指導文件。

教師怕講錯 性成校園禁忌

性教育多年來依賴學校自己定位怎樣教,部分學校會以講座形式進行,前通識科老師徐悅媛指這些課外的性教育屬校本模式,過往處理敏感話題時,部分校內老師教學時可能「怕說錯話」,因此傾向交由外間認受性高的機構處理性教育,她直言:「一旦他說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令到學生有即時反應,如果衍生後續問題,這個可能學校都可以保障自己,這是當日機構這樣說」。

徐悅媛指負責的老師通常會和機構事先商討性教育的內容,避免有突如其來的情景無法處理。(陳穎欣攝)

徐悅媛續指,香港是華人社會傾向保守,在性方面不會主動跟人討論,因此一談「性」容易引起爭議,「你幻想一下香港現在中小學裏面,你拿一條香蕉教學生用安全套套下去的話,其實家長一定會有意見。」

徐悅媛認為,部分性教育題材可能引起爭議,因香港是華人社會比較保守。(邵子峰攝)

現任教中學的陳老師(化名)指,曾教過宗教學校,校方會在性教育中加入部分宗教觀點,例如婚姻是天父賜予,有女學生聽到後表示:「現在還講這個嗎?」。她補充,該校以生物學角度向學生講解婚前性行為的壞處,如婚前性行為對身體不好;但她自己都認為說法有點牽強。

陳老師(化名)指,教育局校外評核對性教育的態度是有做即可,對學校而言做多少、怎麼做是很自由的。(梁彧睿攝)

學校不教上網學 青年性知識不足

陳老師認為,性教育對性行為話題避而不談,擔心最終學生會從色情片或網絡上學習極端或奇怪的觀念,忽略了正確的性知識,「我不知道爸爸媽媽敢不敢開心見誠跟他講,但是如果他又不講,老師又不講,你想想他有什麼途徑?」

黎苑珊亦指,網絡的出現,很難再教學生只能夠用一種方式處理性慾,認為應該教他們重要的安全守則和措施、以及處理性慾的方式不能令他人受傷。

就讀大學一年級的Sean坦言,他不少性知識都是在網上學到,他認為學生可以對網上的性知識作事實查核,又指一些很明顯不合理的就不會相信。

Sean憶述中學性教育課以講座形式進行,他直指學生不喜歡聽講座。(梁彧睿攝)

大學生的性知識是否廣博或有否事實查核?本報以問卷訪問了33名大學生,題目參考了家計會《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給中學生做的問卷,一般性知識12題中,當年高中生平均答對8題,今次訪問的大學生平均答對10.93條,最多大學生答錯的題目正是關於性行為——「性交時,即使男方在女方陰道外射精也會令女方成孕」的問題;有8個學生答不會,是錯的。

教師冀有明確指引 學者倡參考聯合國

徐悅媛認為,教師需要一套完善的性教育指引去教導學生,她解釋,有些老師年紀稍大,未必可以透徹地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她期望能有一套貼近年輕人思維的性教育指引去告知教師該如何教導性題材,「大家一致地去教,不會A老師講了一個版本 、B老師講了一個版本,令到學生反問為什麼A老師這麼保守,但B老師相對開放一點,最後就變了好像有點角力」。

黎婉珊建議政府參考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制訂性教育課程,她對《綱要》強調依年紀循序漸進進行性教育表示認同,認為當中內容全面。她又指,《綱要》的框架非針對某種文化而制定,「性是共同的經驗,只不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底下,可能會影響個人或者社會如何去覺得什麼叫可接受的方式去處理你的性慾。」

吳敏倫認為香港性教育一直追不上時代,是上一輩未接受到現在性文化已經翻天覆地變化,又或當看不見,繼續用舊眼光去看,永遠不會打破以往的框框。

 

記者:梁彧睿、邵子峰、陳穎欣

編輯:伍思平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副刊】Blokecore :球衣美學的時尚和故事

匡智會性侵案三個月後始公開 家屬憂延遲公布成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