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佢之前望住部平板電腦嘅時候,係完全唔理你。」黃先生道出五歲兒子以往依賴「電子奶嘴」時的情景;隨著電子產品全面融入生活,近年連奶嘴也電子化,有家長以電子產品代替傳統塑膠奶嘴用來安撫孩子的吵鬧,這種習慣漸漸形成「電子奶嘴」現象。
數據顯示,目前香港家庭容許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遠超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逾兩倍,心理學家指出,經常以電子產品控制孩子情緒,或會影響他們的社交能力及腦部發展;如何在這個問題上取得平衡,不少家長都進退兩難。
香港小學生螢幕使用時間「超標」
不少家長使用電子產品轉移兒童注意力,都是為了取得即時的寧靜,好讓大人可以有片刻安寧,從而稍事休息或專心做事。世衞建議,一歲以下幼兒使用電子產品除了學習或視像通話,不應接觸電子產品;幼稚園及小學生每天的螢幕使用時間最多為2小時。
不過,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在今年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初小學生每天平均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逾 3小時,假期使用時間更增至5小時,遠超世衛水平逾兩倍。
為獲片刻寧靜有賴「電子奶嘴」
香港人每天工作繁忙,家長既想忙裏偷閒,又想把握時間與孩子共聚天倫,兩全其美甚是困難。照顧孩子需要不少時間和心力,為了省時省力,不少家長都依賴「電子奶嘴」的幫忙。
黃先生的兒子現就讀幼稚園高班,他坦言兒子以往因長期使用平板電腦,延緩了學習進度。為了兒子的成績,黃先生和太太決心幫助兒子在升小一前戒除「電子奶嘴」,但過程並不容易。
黃先生表示,在完全禁止兒子使用電子產品期間,會帶孩子到玩具店挑選心儀玩具,緩解「扭計」情況。「佢會主動同你溝通多咗,如果佢淨係自己用電話嘅話,佢會唔理你」;軟硬兼施之下,情況逐漸改善。訪問期間,記者注意到兒子會主動與家人聊天,又會邀請爸爸一同玩玩具。
面對繁忙生活,黃先生坦言難免心無餘力陪伴兒子,故有時會選擇讓兒子看電視或手機,讓自己可以休息片刻。
心理學家張穎思解釋,小朋友喜歡獲得他人關注,電子產品的即時反應可以為他們帶來精神回饋,「譬如打機,撳撳撳,佢不停有嘢跌落嚟;小朋友對反應大、反應快嘅嘢係會鍾意,會持續咁做」;若小朋友未能從現實生活獲得足夠的關注,便會轉移到網絡世界尋求慰藉,因此她建議父母在教育過程中要給小朋友回饋。
香港住所普遍不大,外在環境也是家長選擇使用「電子奶嘴」的其中一個原因;張穎思繼續解釋,「電子奶嘴可以喺一個細空間儘快去安靜個小朋友,好方便。」
鍾依萍作為單親家庭的全職媽媽,育有 8 歲和 12 歲的兒子,她平日會抽時間與孩子作畫、玩泥膠等,但她直言陪伴孩子會消耗大量時間。為了避免影響孩子發展及健康,她寧願盡量抽空與孩子多相處,而非任由他們將時間放在電子產品上。
鐘依萍坦言,「電子奶嘴」可以令小朋友「定下來嘅時間耐少少」,故自己有需要時例如煮飯、做家務等,想兒子「坐定定」,也難免要使用「電子奶嘴」。
「電子奶嘴」難摒棄 家長與孩子鬥智鬥勇
8歲女兒的爸爸石文輝以「特效藥」形容「電子奶嘴」,認為其「效果快」,能即時安撫孩子情緒。他表示,平日傾向不使用「電子奶嘴,」更會與女兒訂立每天的「螢幕時間」。
石文輝憶述與朋友出席聚會時,女兒看見其他小朋友使用電子產品,便向自己索要手機。在其他家長允許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氛圍壓力下,他只好妥協,允許女兒一同使用電子產品。但當刻的妥協不等於讓步,石文輝選擇事後向女兒解釋當時讓她破例使用電話的原因,希望女兒明白這只是單一事件。
張穎思分析指,科技高速發展,香港家庭使用「電子奶嘴」的情況是迫於無奈,無法完全禁絕,只能換另一種策略,以「守門人」角色與孩子協商使用電子產品的規定,及引導他們正確使用電子產品;家長若要完全禁止兒童使用「電子奶嘴」是不可能的任務,唯有適當控制其使用情況和時間。
她指出,兒童容易對「電子奶嘴」產生高依賴,家長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前應訂立好規矩,向孩子指明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長及不按時間歸還的後果,在孩子充分明白規矩後,才給他們使用。
以石文輝為例,他與女兒定立的規矩,是吃飯時禁止看手機,也只能在完成功課後才能玩電話半小時,利用建立規則以培養良好習慣,降低兒童對電子產品的依賴,避免家長過分使用「電子奶嘴」。
父母作為模仿對象 言傳身教更重要
要小朋友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家長管教方式和親子相處模式都很重要,張穎思指:「以身作則向來是教導子女的最好方法」。有不傾向使用「電子奶嘴」的受訪家長表示,與孩子相處時,自己會以身作則不使用電子產品,給孩子做榜樣。
張穎思也指出,家長的教育水平也跟依賴「電子奶嘴」的程度有關,如果父母教育水平高,會較在意育兒方式,「究竟點樣嘅方式教養小朋友會更加有效、有用?佢哋會在意啲嘅」;除此之外,張穎思更提出,新手父母會較重視相關問題,「如果佢係第一胎生,或者佢唔係有好多胎,第一、二胎咁,佢都會緊張啲嘅」;她續指,若小朋友年幼,家長會較渴望小朋友學好,較關注何謂好的教育形式。
育有一名7歲兒子的媽媽林詠聰,兒子5歲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電子產品,即使5歲後,每天的螢幕時間也不會超過半小時。面對與石文輝相同的處境,林詠聰會主動向兒子解釋使用電子產品對腦部發展帶來的壞處,在不允許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自己會陪小朋友一起不用。
張穎思同意,家長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釋無法滿足其訴求的原因,讓孩子等待至家長有時間陪伴他們。她解釋,如果家長一直在孩子「扭計」時就妥協,自己慢慢就會放下戒心,小朋友也會掌握家長心理而持續索求,形成惡性循環。
被問到那些持續使用「電子奶嘴」的家長應如何是好,兒科醫生陳文傑表示,父母需要訂立規則,例如減少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或限制他們使用的時段;他說,父母訂立規則後需要持續執行,「例如八點後唔可以睇電視,七點四十五分嗰陣就講淨返15分鐘,到八點我哋都要停下來啦。」
陳文傑認為,家長既是長輩,更是孩子的朋友,小朋友更願意遵守父母訂立的規矩,加上家長以身作則,有助樹立適當使用電子產品的價值觀。
指導老師: 陳景祥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雙十一集運店外需排隊 本港商舖推優惠望搶客
記協主席鄭嘉如與《華爾街日報》溝通無效 向勞工處申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