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堆成小山般的盒子中認真挑選,懷着緊張的心情撕開包裝,盒中珍藏重見天日,最終期望落空還是得償所願?這就是盲盒的奇妙之處。玩具盲盒早已深入民心,近來不少商家以盲盒做噱頭,食、買、玩都包裝成盲盒,讓生活增添一抹神秘色彩。一齊打開各式盲盒,窺探箇中奧秘。
開盒瞬間:期待與驚喜的交織
盲盒特別之處在於「開盒」前無法得知結果,玩家抱着期待和緊張的心情,成為有趣的地方。為旅程目的地而煩惱的吳小姐,看著眼前密密麻麻的旅遊攻略,難免感到花多眼亂。突然出現在螢幕的五個字「唔知去邊亞」,在眾多資訊中脫穎而出,吸引到她的注意。吳小姐懷著好奇點擊進去,發現原來是航空公司舉辦的「盲盒旅行團」,報名的旅客要登上飛機才能知曉終點目的地。她隨即與胞妹一同報名,參加這場神秘旅程。
旅行團的一切內容都保持神秘,模糊的細節讓她與同行的妹妹既緊張又期待。「第一位梗係想去馬爾代夫啦!」她續答到。由於旅行團需於吉隆坡轉機,按捺不住好奇心的二人曾在網上查找吉隆坡轉機可以到達的地點,望能從中得到提示。二人都希望抽中自己心儀目的地。
歌手周國賢也是這趟盲盒旅行團的團友,他坦言是「貪得意」,主動在社交媒體上留言報名。他亦嘗試預估目的地,惟縮窄範圍仍有數十個國家能成為終點站,遂決定改變自己的心態,索性順其自然,不再在意目的地。未知的地點、行程,甚至團友都為旅程增添刺激感,令周國賢覺得「好似小學第一日返學咁」。
結果不似預期 月花千元買希望
每次打開盲盒,結果都未必會得償所願,這也是玩家繼續開盒的理由。熱衷於購買玩具盲盒的劉小姐,一個月大約會買10個盲盒,每月花約一千港元。然而, 開盒結果未必每次都是心儀款式,結果偶爾令她感到一絲失落。即使如此,劉小姐亦未能抵抗盲盒的吸引力,未知的結果反而給予她希望,決定繼續嘗試,相信下一次會有驚喜。
「之前(在大學)讀書,嗰陣堂可以唔上,但出咗新品我一定會去買嘅!」劉小姐雖知盒內藏著的未必是所期盼的,但揭曉過程中那份心跳加速的刺激感,猶如賭博一般,使她忍不住去追求未知的可能。
盲盒魅力無限 舊習慣遇上新包裝
盲盒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日本百貨公司的福袋和80年代的扭蛋。這種利用消費者好奇心的營銷方式後來逐漸傳播至其他國家。近年不僅盲盒玩具受歡迎,其他產品也紛紛利用這個概念,以盲盒作為招徠,為顧客增添新鮮感。
「盲盒旅行團」就是看準顧客想刺激的心理,利用盲盒花招吸引市民參加旅行團。「搞手」之一CLS Holiday負責人周錦基認為,大部分團友並不在意最終行程如何,「單純想買個驚喜」。 周錦基不擔心盲盒旅行團友對目的地不滿意:「我覺得如果你都肯玩呢個遊戲,證明你都係一個risk taker(接受風險的人)。」他認為盲盒是一種挑戰,團友決定接受挑戰時,就等於你要承擔結果帶來的驚喜,驚喜亦包括不開心的結果,這就是人生。
盲盒的結果,很難令人不在意。亞航港澳市場營銷總監蘇志恒笑言,身邊有不少朋友和旅客詢問旅行團的終點,自己也在從中體會到好奇心的力量。「好奇心呢樣嘢係無分種族、無分年齡界別,只要大家有一個去探索呢個世界嘅心。」蘇志恒分享,旅行團團友的背景多元,年齡層也十分廣闊,並非只有年輕人熱愛盲盒概念。
甜品盲盒作促銷 減少浪費
盲盒熱潮更蔓延到餐盒,有食肆以盲盒包裝每天剩餘的食物再推銷,達致環保的目的。一間位於尖沙咀的西餐廳與惜食App合作,將每日剩下的甜品包裝成盲盒,以半價優惠出售。餐廳負責人麥小姐表示,推出盲盒並非為賺錢,只想減少浪費。她指出沒有做「美食盲盒」前,每天會賣剩下5至10%食物,引入盲盒後剩餘食物近乎零。
心理學家剖析心態 盲盒如賭博但不會全輸
在這場與運氣對峙的盲盒遊戲中,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指賭博的刺激感使消費者不知不覺沉迷其中,「盲盒能夠吸引大眾的原因在於同時具有考驗眼光和運氣的成分存在。」他表示,人往往會想挑戰自我,「睇吓邊樣會勝利」。盲盒的特別之處在於運氣如何最終也會有所得著,並非完全「輸晒」。
彭智華又稱,盲盒的銷售模式使消費者有一種難以垂手可得的感覺,令他們不知不覺中投入更多。「今鋪唔得啫,下鋪會得㗎嘛。」當消費者從盲盒中獲得心中所想時,就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功感。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恒指升261點 市場憧憬中央再出招刺激經濟
中銀香港第三季經營溢利按季增逾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