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4年夏季,香港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熱浪;世界氣象組織(WMO)在2021年發表報告,指地球正出現巨變,全球極端天氣已成為新常態。
經常在媒體分享關於氣候變化議題、人稱武哥的香港天文台前助理台長梁榮武表示,氣候變化令颱風變得更強,引起海水上漲,這叫做風暴潮;而地球變暖,大氣層也更暖,變相可以容納更多水分,下雨時雨勢就會比以前更大。他說,如果從根本解決,就是要阻止全球暖化,不應繼續燒煤、石油,應該用多些再生能源。
治標的方法就是適應,例如堤壩起高些,建地下的儲水設備;他說在跑馬地的地底有一個好大、可以容納落暴雨時的洪水的設施,叫做soft water drainage。如果下大雨,水會落在Drainage system裏面,就不怕地面水浸;但是隨着雨量愈來愈大,設施的效能就會減弱,譬如說可能應付到以前的暴雨,但將來的大雨就未必應付到,要加強系統。
事實上,極端天氣的確令氣侯變得愈來愈異常;據天文台紀錄顯示,2024年上半年香港有五個月較正常暖,上半年平均氣温達到23.3度,平了2021年紀錄,成為最熱上半年。而2024年6月香港也經歷了持續高温天氣,天文台在6月20至6月28日錄得連續九天最高氣温達到酷熱程度,即33度或以上,是6月份其中一個最長紀錄。
極端天氣主要定義是降雨過多及酷熱日數逐漸增加,香港天文台紀錄顯示,香港由1885年至2021年的平均氣溫,由1885年的每年平均溫度約21.5度,持續上升至2021年的24.7度,136年間上升了3.2度,2023年亦成為香港有記錄以來第二喛的一年[下圖]。

降雨量方面, 香港天文台於2024年1月8日發佈上年度(2023年)天氣概況,指出2023年本港全年雨量為2,774.5毫米,較1991年至2020年正常值2,431.2毫米高約14%。另外,香港最高每日降雨量排名首十位中,2023年已經佔其中兩位,反映近年香港極端天氣日漸加劇。

香港有沒有足夠專業人才去預測及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極端天氣事故?
梁榮武說,不是人手問題,政府完全清楚有關情況,天文台做足了未來百年氣候變化的預測 -- 當然預測不是百分百準確,但有科學基礎供各個部門參考,如工務局,有助改善香港的基建;風暴潮出現時,消防及警察部門要如何應對、低窪地區可能出現什麽情況,都有做好準備的。
氣候變化對香港的影響
氣候變化令香港出現不同類型的災害,較為常見的包括降雨過多導致水浸、山泥傾瀉;除此之外,氣候變化令全球暖化加劇、香港整體溫度上升,導致中暑個案持續增加。
極端天氣對香港會造成各種衝擊,影響香港人的安全;到底香港應對極端天氣是否已做好準備?
我們先看看極端天氣對香港造成什麽衝擊。
水浸
香港2023年全年降雨量為2,774.5毫米,其中2023年9月7日受到熱帶氣旋海葵所影響的世紀暴雨,曾經導致香港多區出現嚴重水浸,其中黃大仙區的情況最嚴重,黃大仙港鐵站內及黃大仙中心都受水浸影響,港鐵需要停駛,商場內餐廳被淹浸。
對於水浸問題,渠務署回覆我們時表示,渠務署的緊急事故控制中心於9月7日晚上及時啟動,並連續運作超過200小時,處理水浸和協調其他緊急工作。期間,渠務署派出約144隊緊急應變隊伍進行緊急清理渠道及河道,較平日派出的隊伍超過一倍。
渠務署在回覆中也指出,1994年已建立一套能識別全港水浸黑點的系统,根據排洪能力、以往的水浸記錄、接獲的水浸投訴及相關地點的防洪標準編製。1995年至今,渠務署合共消除了127個水浸黑點,目前只有4個水浸黑點,這4個水浸黑點的第一階段排水改善工程已經完成,水浸風險已有初步改善。
不過,如果未來全球暖化持續令氣溫上升,會令兩極冰雪溶化,導致全球的海平面上升。根據香港天文台網站的資訊,由1954年至2020年,維多利亞港的海平面以每十年31毫米的速度上升,香港多處近海及低窪地區會否有被淹沒的危險?
山泥傾瀉
1972年6月18日天文台錄得653毫米雨量,暴雨沖散泥土,導致山泥傾瀉,曉光街對下的斜坡崩塌導致71人死亡,而同日西半山寶珊道山泥傾瀉造成重大傷亡慘劇,12層高的旭龢大廈受到山泥強大衝擊導致大廈全棟倒塌,造成67人喪生;這些悲劇雖成為歷史,但現在回顧起來仍令人心有餘悸。

2023年9月7日受到熱帶氣旋海葵所引致的世紀暴雨,同樣令到山泥傾瀉再次出現,全港多個地區受影響,包括筲箕灣、紅磡、清水灣;此外山泥傾瀉亦令紅山半島部份獨立屋出現險情;由此可見,氣候變化導致山泥傾瀉將是威脅香港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一大隱憂。
中暑及其他疾病
全球暖化加劇令熱浪蔓延全球,香港的氣溫也受到影響;氣候變化誘發各種疾病,例如影響空氣污染物濃度、氣溫和濕度。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2022年撰文指全球溫度上升了大約 1. 2°C,足以影響香港市民日常外出、戶外工人有更大機會中暑,以及引起各種熱疾病。
另外,香港出現的極端高溫還會加劇哮喘、呼吸困難,以及對花粉等空氣致敏原的過敏反應。一般病原體在許多蚊子蟲媒中成功孕育的臨界溫度為21.5℃,日平均溫度超越這個臨界值會愈來愈頻密,可能會增加疾病傳播。
「嚴陣以待」vs 「防不勝防」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郭春蘭博士接受我們訪問時,對如何應對極端天氣有以下看法 :

極端天氣不能控制, 因為太多變數,但我們可以做風險管理。
做災害研究的一些學者/政策制定者喜歡用「災害管理」,但自然災害其實不能管理,通過衛星圖像我們可以看到颱風,但我們不能令它消失;我們可以做的是風險管理。
自然災害會造成人命傷亡、財產損失(道路、房屋、車輛等被毁);至於造成傷亡和破壞的規模有多大,則視乎以下因素:
1. 與災害種類有關的致災因子的大小強度;
2. 暴露程度:天文台及政府出了不同颱風級別的戒備指引,用以減低 暴露在室外的程度,提醒市民留在安全位置;
3. 脆弱程度:小童、青少年、老人家、孕婦、傷殘人士,他們在颱風來襲時受傷或受其他影響的風險都不一樣。
4. 社會系統管理的能力:若大眾對災害認識更多,愛傷害的程度就可以減低。
郭春蘭表示,有很多內地學生沒有遇過颱風,不了解戒備訊號例如三號風球代表什麼?西北來的學生遇過暴風雪/旱災,但沒有遇過颱風。移民來港人士對本地的自然災害認識不足,領取身分證時能否給他們講解一下香港常見的自然災害?若跟他們有事前溝通,對減低傷害能起到一定作用。
關於極端天氣的預測,郭春蘭表示,沒有人會知道極端天氣狀況是短暫還是長期,科技先進了,但沒有人能知道正確答案,即使有先進的科學水平,也只可以預計,但不能預知。公眾需要理解氣候情況瞬息萬變,尤其暴雨,是以秒數/分鐘計算,政府要通過經驗建立一套預報模式。現在用的暴雨訊號不是一成不變,天文台需要更多專家審視現在的暴雨訊號是否足夠。
她說,政府要扮演主導角色,令市民對自然災害有更多認識,知道如何作出應對及改變。
預警系統
對於應對極端天氣的預警系統,梁榮武表示:「我們不會為一些500年一遇的暴雨去改動警告系統,因為警告系統在90年代初用到現在,颱風警告系統就用了百多年,市民都已經習慣。如果我們動不動、有新現象就去改動整個系統,市民會很難適應。

梁榮武表示,「防災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第一是警告要及時,如果真的落大雨時天文台最好能早一個小時,或者最好兩個小時發出警告,但實在很難。第二,我們還要市民配合,市民要知道紅色暴雨的時候應該怎樣做,黑色暴雨的時候又怎樣做;所以説,我們的警告系統是不應輕易改的。」
他說,「自2023年的黑色暴雨警告之後,坊間都有許多意見,說應該有分區警示等等,但老實說,在技術上是做不到的,因為極端天氣預測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分區警示會擾民。香港雖然不是一個很大的地方,但一個地方下大雨時,另一個地方可能沒有 ! 這個問題可以討論,但我暫時看不到分區天氣警告可以改善到天氣預測。」
梁榮武強調,市民反而要明白,要應對極端天氣的威脅,應善用天文台的氣象資訊;「使用天文台的 App,你不需要是一個氣象學家,但都可以應用雷達圖像,可以了解天文台最 update 的資料」。
防災措施一定要放進城市規劃
梁榮武表示,「那些地區本身已經在做改善工程,其實在2015年已提出要做,但計劃趕不上天氣的變化。一般而言,工程師應對極端天氣,多數都參考以前的歷史,譬如香港以前下大雨最多都是大約100 - 140毫米,但那一次是多於150毫米,破紀錄」。
他說,「一般而言,工程師不會預料這種極端情况。要100%保護市民生命財產,將保障做到好好,需要花費大量金錢,例如打風水浸時,我地可以將防波堤(wavebar)做到好高好大、這樣就永遠不怕水浸,但相應的成本很高,而作為一個社會和政府,永遠都需要平衡兩者」。
他說,防災措施一定要放進城市規劃中,「以前做得好,不代表以後都可以抵禦得到 ( 自然災害 ) 」。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專題報道:另覓靈藥】

恒指升128點 內房股金股造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