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的手稿全以鉛筆或炭筆勾畫,這是動畫師石家俊對作品的堅持。他多年來作品都是用手一筆一筆繪畫再製作動畫,為的是筆和水彩在紙上留下的粗糙感,這份獨特之處也得到大眾認同,七年前憑畢業作品《暗房夜空》奪下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石家俊形容猶如一場夢,更謙稱運氣有加成。內斂、自認不擅辭令的他,卻直言動畫就是他的生命。
機緣巧合 進入動畫世界
2017年憑畢業作品踏上頒獎台,不過石家俊坦言未入讀大學前對動畫認知是小朋友觀看的卡通片。石家俊形容自己對文字和言語較不敏感,看電影時會比其他人更着重觀察畫面之間的轉變,中學時石家俊已對電影創作產生興趣。中學畢業後,惟成績所限,石家俊未能選取心儀的電影系,最後入讀公開大學的藝術學系學習動畫製作,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他在課程中接觸了不同動畫製作方法,隨即發掘了動畫的美。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其實動畫也是一個特別的溝通或講故事的橋樑」,讓內斂的他亦能抒發內心的感受。
勇奪金馬獎 意義在於說好一個故事
「我並不是一個很會storytelling(說故事)的人,我覺得自己比較偏向用畫面説故事」,石家俊與同學合作製作動畫記錄短片——《暗房夜空》, 作為他們的畢業作品,講述同性戀者尹浩威(威威)爭取平權的心路歷程,他希望以動畫讓大眾更明白同志運動。
他直言動畫以紀錄片形式製作,亦都訪問同志以了解他們,難題是一路問不斷湧現新資訊,令團隊需要反覆修改大綱。石家俊更一度想放棄修改, 認為「屬於自己的作品別人看不懂也沒關係」。當時負責指導畢業作品的麥盛豐教授向石家俊等人直言:「你們在說別人的故事,受訪者有故事想傳遞給觀眾,你們有責任讓觀眾看明白。」當刻石家俊恍然大悟,明白自己要對受訪者和觀眾負責,不能輕言放棄,要努力說好故事。
當日的堅持,還成就了《暗房夜空》奪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短片,他與其他兩個同學成功站在頒獎台,接受大家的恭賀。
回想光輝背後也歷盡艱辛。談起與同學廢寢忘餐製作動畫的那段日子,石家俊憶起三人蜷縮在觀塘一個狹小工廈如劏房單位埋頭苦幹,最難忘的是每個人都突破了自己的極限,「畢業作品是大家都超越了極限,不惜通宵,甚至飯也不吃地做。」石家俊指自己起初誤打誤撞修讀動畫,卻發掘到讓他表達心聲的媒介和發揮才能的空間,「並不是我不擅長說故事我就不能創作,只要找到適合的人合作就能發揮自己所長,我覺得這樣最有意義」。
恩師眼中的石家俊: 化粗糙為美感
石家俊視為伯樂的麥盛豐教授就認為,《暗房夜空》不論在畫面、原創性、或是資料蒐集方面,都是他教學生涯近七、八年中見過最細緻的一組。麥教授又表示最終稿他們願意捨棄4至5分鐘的內容、只取精華這個舉動令他讚嘆,他稱一般學生未必捨得刪減自己的心血。「他未必是我遇過最勤奮的學生,但他是一個聰明,懂得找到自己風格的學生。」
他又認為石家俊並非天賦就是動畫人才,而是「懂得表現自己的人」。他表示石家俊聰明的地方在於不會拘泥於自己的繪畫是否不夠細緻,反而會保留粗獷感,利用現有的工具做新的組合方式創作作品,令作品富有個人風格。
商業與藝術中找平衡 堅持黑暗手繪風格成標誌
談及這個8年前的學生,麥教授依稀記得石家俊大學一年級交的一份習作,已經開始用炭筆去創作較邊緣化及略為黑暗的題材,這個風格石家俊一直沿用到現在。
以動畫師為職業後,石家俊亦貫徹當初喜愛的元素,一說起為何他獨愛手繪動畫,他便格外仔細描述,更繪聲繪影地形容手繪動畫有種鉛筆的粗糙感。
石家俊坦言現時因商業因素,難免需配合顧客要求而調整作品,惟他對手繪的堅持始終如一,「 那種感覺、那種質地是紙張獨有,我喜歡那種粗糙感, 而且我不希望畫得太工整,所以我堅持要手畫,使用電腦作繪畫會失去了畫動畫的樂趣 。」 手繪還因為他的畫風,石家俊坦言:「我係鍾意Dark(黑暗)少少。」炭筆正為他的畫加多一重質感和層次。
繪出平靜下的熱烈情緒 用作品說話
以自己喜愛的動畫作為職業後難免遇上困難,但石家俊亦沒抱怨或流露氣餒的負面情緒。冷靜理智和性格內斂的他選擇把熱烈情緒和心底的往事一一以作品表達。翻開石家俊的作品,大多是灰黑為主調,觀眾可能感受到暗黑的風格,這或許與他的童年有關。石家俊於最新一份原創作品選擇以自身童年與父親相處的經歷作創作藍本。他憶述兒時因父親入獄而甚少相見,對父親模糊的記憶令他想藉自己擅長的動畫來記錄這段父子關係和當時的感受。
石家俊解釋全稿沿用木顏色代表孩童的世界,以一片無際草地象徵兒時快樂無憂的家、逐格裂開的桌子、電視暗示充滿紛爭、逐漸肢離破碎、走向解體的家庭,無對白、意象式,依舊循從一如既往的風格。石家俊不希望作品過於矯情,「唔係畫公仔畫出腸」,無對白的形式留給觀眾自行意會, 笑言這樣做能免令自己尷尬。
衝出香港 找更大的動畫世界
石家俊從事創作藝術,他直言對自己有要求,為自己每一份「出街」的作品負責,「所有嘢要出街或者係落我個名嘅,我一定要所有detail,所有opening screen 所有end screen都要係靚」;現時對動畫的熱衷,與當年入學時還未找到方向形成強烈對比,石家俊勉勵大家,即使以為行錯方向,仍可在錯裏面找到自己,找到發揮的位置,正如自己不擅表達,但仍可與其他人合作,用動畫繼續說故事, 他更有自己的抱負,希望跳出香港局限在狹窄風格的圈子,闖蕩更多元化的歐洲市場,展現自己另類的風格。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人物專題】東北漢子演繹九龍城寨 王維:在缺乏自我認同的年代,想自豪地說 :「我是香港人 」
【新聞專題】自動車測試近七年仍在起點 香港與世界的距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