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副刊

【副刊】健球共融連繫能障人士與社會 打破公衆固有印象

按圖進入新聞片段

「Omnikin !」的口號響起,擊球者將直徑約 1 米的巨型球擊出,發出「碰」的巨響,其他球員則全神貫注,奮力追逐,目的是不讓其落地——這就是健球的開場。健球是一項共融運動,有機構把它當作連繫能障學生與一般學生的橋樑,「我哋真係改變緊公眾對於能障同學嘅睇法,希望公眾知道能障學生都係我哋嘅一份子。」 

健球起源於加拿大,是現時全球唯一一項可三隊同時作賽的運動,創辦人馬里奧德的初衷是希望讓一些不太擅長運動的人也能參與其中。作為本港近年新興運動之一,健球能應用於共融活動及比賽中,提供一個機會讓大眾重新認識智力或肢體有障礙的人士。

健球上手易 能障學生更投入

健球——雖然外型巨大,直徑長約48寸,但重量僅有1公斤。 (劉善怡攝)

相比其他傳統運動如足球、籃球等,健球對選手的體能要求較低。曾擔任三屆共融健球盃教練的周翠儀指,健球玩法簡單易明,只要隊伍中的四位隊員齊心合力接到球,就可以開始第一步進攻,儘管學生沒有經過特別體能訓練,也能輕易學習和上手。

教練周翠儀分別接觸過主流學校和特殊學校的學生,發現能障學生享受玩健球帶來的樂趣多於比賽輸贏結果。 (劉善怡攝)

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啟愛學校曾參與多屆共融健球盃,該校中二參賽學生李逸韜表示自己有學習健球和高爾夫球,相較之下健球會較易上手,「健球不是太難,就算是這麼大一個球也很輕,當初只訓練了數月便能和義工哥哥姐姐組隊比賽。」逸韜擅長跑步,「我跑得很快,一些哥哥都沒有我快」,有時甚至會反過來教義工如何走位和接球。

李逸韜(左)及黃俊朗(右)跟義工一起訓練,俊朗覺得與義工組隊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得到的快樂遠比於比賽獲勝多,希望將來能有更多機會繼續和義工組隊挑戰高手。(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啟愛學校提供)

即使真正上場時,這些學生亦毫不怯場,逸韜指就算身邊多了觀眾的歡呼和掌聲,亦無阻他發揮,「就算有觀眾都不會緊張,因為全程都很投入,望住個球,甚至連評判都無理會!」

逸韜的爸爸憶述兒子當初訓練健球時已經非常投入,為了跑得更快,更特意請求他買雙新的球鞋,只爲打得更好。雖然自己未曾到場觀看兒子比賽,但逸韜經常主動跟他分享玩健球的感受,以至是贏得亞軍的喜悅,都令他十分欣慰。

健球為能障學生提供共融平台

朱佩儀老師在學生參加訓練及比賽時一直觀察學生的變化,認為學生在健球比賽時有更多溝通機會,獲獎亦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劉善怡攝)

啟愛學校的朱佩儀老師負責陪同能障學生參加訓練和比賽。她認為,普羅大眾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了解不多,甚至出現誤解,但這些共融活動正好讓大眾明白,有學習障礙的學生亦可如常參與運動及與其他人溝通合作。

盧美寶指機構舉辦共融健球體驗活動,目的是希望能提供平台讓能障人士回饋社會及提升社會參與的信心。(賴姵伶攝)

慈善機構「親切」的總監盧美寶指,今年盃賽首次出現中度能障學生的參與。中度能障學生除了需接受固定的體能和技術訓練外,亦需透過額外課堂,逐步學習「基本功」,例如如何托起健球等。最後學生成功於比賽中發揮平日練習的技巧,與義工合作,並在今年盃賽中獲得第三名,有義工表示看到能障學生的變化感到十分鼓舞。

輪椅並非是肢體障礙人士玩健球的阻礙,相反成爲了他們在場上快速移動接球的一大助力。(機構「親切」提供)

另外,他們過往曾讓肢體障礙學生於盃賽中參與表演賽,主辦單位初時也有顧慮,擔心他們不適應,但通過改變策略及隊員組合,例如托球的隊員會調整健球的高度,讓肢障隊員能夠擊球等,最終成功讓不同程度或類別的能障學生都能参與及投入比賽。

盧美寶指,有部分義工活動前只把能障學生當成服務對象,但經過數次接觸及比賽後,他們發現能障學生的另一面,例如有能障學生於比賽期間會提出不同的策略,甚至提點義工的企位,比賽得分後更會一同慶祝,關係已漸變為拍檔。

盧美寶認為,共融比賽除了贏輸外,更重要的是能障人士能改變主流社會對他們的偏見,他們能證明自身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完成以往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她表示曾有較內向的肢障學生即使沒有上場參賽,但每一節訓練他都到場學習球例、技巧、策略並在旁觀察比賽,最後成了隊中的「軍師」提點隊員,「我哋好希望每一個人無論能力同背景係點樣,佢哋都有份參與比賽。」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臨近5.1 黃金周 警方嚴打「黑的」和「白牌車」

【人物專題】東北漢子演繹九龍城寨 王維:在缺乏自我認同的年代,想自豪地說 :「我是香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