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食有很多選擇,並不是大眾心目中『食齋就淨係食齋滷味』般單調,其實可以有很多變化。」茹素18年著名節目主持人陳志雲娓娓道來,如今他「隨緣」食素,見到餐桌上有肉食也不避忌。像他一樣的「素食者」應該為數不少,Yunnie是其中之一,她說:「 外出聚餐時望着別人吃肉,自己也想吃,好難戒。」即使他們如今不再長期食素,但素食的初心依舊沒變。
下定決心展開素食之旅
陳志雲視素食為嘗試新生活的方式,談起成功戒肉的原因,他歸功於家居附近一間齋鋪,「那裏的素菜煮得很好吃,一次誤打誤撞去了嘗試,令我發現原來素食並不是我心所想般枯燥無味」;但僅僅一間齋鋪,便可以讓人堅持18年?
言談之間,陳志雲形容自己是一個性格「極端」的人,下定決心就要全力去做,也許就是這樣的性格,使他牢牢地守住了食肉的欲念;「當一個人醒覺去作出一個決定,當中的原因和理由就是他的初心,而我的初心就是想嘗試另一種生活模式。」
除了自我啟發素食的念頭,朋輩之間的飲食習慣也可以成為助力。曾堅持一個月素食的Yunnie覺得朋友的飲食習慣對她決心嘗素的影響最大,「不時跟朋友去吃素,吃著吃著就習慣了,然後嘗試多菜少肉。」最終她去年暑假在朋友鼓勵下嘗試奶素。

素食融入生活 改變自我
素食生活不只改變飲食習慣,更會一點一滴改變生活方式,甚至人生哲學。在陳志雲眼中,素食者會對動物有更多的惻隱之心,更加留意到牠們的痛苦,「增加對生命的尊重」。他反問「鵝肝是要強迫鵝去進食,究竟人是否真的需要吃這種殘忍的食物呢?」有四年素食經驗的全素食者呂文浩有同樣感受,「了解到一餐飯會對動物造成痛楚的時候,就會反省食肉究竟是否必須?」這樣的想法,令他漸漸失去了對肉類的慾望,堅持素食習慣。

吃素後,陳志雲慢慢留意到他的精神和皮膚狀態變得穩定,於是連外遊時也以「素食」為主題,到世界各地尋找素美食。他分享到日本旅遊時,儘管要在清晨六時就去排隊,依舊會到寺廟的餐廳品嚐那裏的素食,這個習慣已經融入成為他生活一部分。

保持初心 辦法總比困難多
一次澳洲旅行途中,陳志雲在朋友慫恿下,嘗試了18年來第一口海鮮,從此他便漸漸開始食肉,「我第一啖吃帶子沒有什麼特別感覺,因為它的口感不是特別似肉。」他說最初吃素是想嘗試一種新的生活形式,同樣食肉也只是他當下想拾回的生活狀態,「我現在不是素食者,但又不是完全雜食(吃肉),很多時候都會吃素,但又不會很堅持。如果能吃的話我都會吃,不過也是隨緣。」
飲食習慣不單是個人口味喜好,同時也是都市人社交聯誼的一種方式。當一張餐桌擺滿五花八門的餸菜,卻沒有一碟可帶來「啖啖肉」的飽腹感,吃還是不吃,就成為了素食人社交生活的一大難題。外出聚餐時 ,Man和Yunnie也經歷了一樣的掙扎,Yunnie坦言,「跟人外出聚餐時,望着別人吃肉,自己都想吃,例如海鮮,好難去戒。」
Yunnie 說,如果在朋友聚會時刻意選素食餐廳,別人的反應會是「吓,呢個人食素,唔好(同佢食飯)啦。」,她認為這會影響和朋友之間的氣氛,所以最後決定結束素食生活。但即使轉為傳統飲食,Yunnie外出飲食時,依然會選擇以素食為主的菜式,「就算不吃素,但吃素的心態都會一直存在。」
就算放棄素食,Yunnie仍保留一些習慣,例如看菜單時會多留意素菜菜式,但並非強迫自己吃素。她甚至表示,在放棄素食後感到負擔少了,「朋友不會顧忌,不用有意識選擇吃甚麽,不用思考可以食甚麼,感覺『舒服』點。」
現在陳志雲仍保留茹素時的習慣,大部份紅肉都不再選。至於烹調方法不一、肉類外觀也會影響他的選擇,例如中式整條蒸魚看起來較為「殘忍」,他便不會吃;英式炸魚則可以接受。他總結多年來素食的經驗,觀察到都市人因工作應酬等原因難以維持餐餐素食;儘管如此,辦法總比困難多,他認為只要堅定初心,難題一定可以克服;「香港的餐廳很有彈性,初時可能會有一些心理關口,但(叫一份素菜)是給自己吃,不是逼別人也一起吃。」
陳志雲笑言,同枱食飯不是靠菜式維持氣氛,用膳時大家交流才是關鍵;他鼓勵素食人士主動對朋友說出自己的飲食習慣,「香港人很靈活的。」
指導老師:陳景祥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惻隱之心鐵漢甘願負鉅債 送動物最後一程

新冠、流感及肺炎支原體夾擊 專家呼籲政府做好醫療儲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