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副刊】音樂-從街頭走上舞台 由表演尋獲商機

按圖進入新聞片段

在旺角街頭,音樂及歌聲不絕於耳,途人不禁駐足觀看。街頭表演(Busking)在香港曾引起爭議—從發牌制度;旺角的「殺街」;再到疫情時限制。然而,疫後街頭音樂迎來新轉機,加上曾是街頭歌手張天賦成功走上頒獎台,街頭表演更令大眾接受。街頭歌手走入商場、餐廳、社交平台和大小舞台,繼續分享音樂,開創另一番事業。

受訪者Jayden(左) 及William(右)是一隊街頭表演組合,並由William(右)擔任主音(vocal)。(馬子釗攝)
William和Jayden表演時,會提供自己的社交媒體帳戶讓觀眾瀏覽及追蹤,以增加知名度。(馬子釗攝)

商業市場需求增 街頭歌手有商機

William和Jayden是一隊街頭音樂組合,疫情期間才正式加入街頭表演的行列。Jayden坦言,當初他僅僅是為了「跟風」才開始音樂表演。他表示自己一直 「想做表演,但就沒有適合的平台」,故最終選擇了街頭表演。他們沒想到街頭表演給他們帶來了曝光機會,逐漸在社交媒體上累積知名度,他們希望將來能成為歌手,「我們希望將好嘅音樂分享出去。」William表示他們的選曲並不是刻意為了迎合觀眾,而是翻唱自己喜歡的歌曲。曾任職社工的街頭表演者煲仔,已有三年街頭表演經驗,他非常享受被人圍觀的感覺,並把街頭表演視為音樂事業的起點。煲仔坦言當初因為當社工,與年輕人一起在街上玩音樂,在機緣巧合下接觸街頭表演,後獲得餐廳提供表演機會,在工作與表演未能兼顧下,選擇放棄做社工,專注商業表演,亦成為婚禮駐唱歌手。

煲仔表示自己已將音樂表演視為事業,現在已甚少在街頭上表演。(馬子釗攝)
煲仔更喜歡商演,因為街頭表演時人們只會拍照,沒有其他反應。(馬子釗攝)

街頭音樂疫後受追捧

疫情令街頭表演生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疫後街頭表演不再局限在街上,還有商場或餐廳都給予他們更多演出機會,「五、六年前,真的商演一定會請專業歌手」,煲仔指出,近兩年街頭歌手獲得更多商業合作機會, 試過商場演出的全是busker,有餐廳亦特意邀請busker演出,煲仔認為可能大眾鼓勵年輕人去追夢,更接受busker,從商業角度就因為「覺得請busker唱得唔錯,又可慳啲成本。」為街頭表演者與不同商業活動對接的平台The Other Busker創辨人Tin則認為,疫情後大眾對街頭表演者的觀感改變,更願意接受他們走入室內埸所表演。但Tin表示,busking文化與busker走入商業世界是兩碼子的事,指一個表演者可從多個途徑向上游;但若然是喜歡busking的感覺的話則始終會希望在街頭表演。煲仔也同意街頭表演可以唱喜歡的歌或試新歌,有時唱錯歌詞或走音都不要緊,商演就要唱自己熟悉及掌握的歌,「始終收錢同自發去唱有唔同,但都會用心唱。」

Tin於 2017 年創辦了「The Other Busker」這個平台,協助街頭歌手紀錄他們的演出,為他們爭取更多的演出機會。(馬子釗攝)

街頭表演曾「被唾棄」

Tin 指近年來,大眾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加強了街頭歌手與觀眾群之間的聯繫,改變了公眾對街頭表演的評價。回顧2016和2017年的街頭音樂圈子,Tin視之為「被唾棄」的時期,他稱觀眾誤解busking為「鬥大聲」或「收錢才能表演」,甚至將部分街頭歌手貼上「唱歌難聽」的標籤,這使得街頭歌手難以獲得商業機會。 然而,Tin認為,隨着街頭音樂出身的歌手張天賦的成功,情況出現了變化;社會對街頭表演的觀感發生了明顯的扭轉,越來越多的人若遇到令他感到共鳴的街頭歌手時,會選擇停下來欣賞,甚至成為他們的忠實粉絲。 喜歡觀看街頭表演的Herman認為,疫情後多了街頭表演,同時亦吸引更多市民和遊客觀看表演。Herman指,街頭表演是觀眾與表演者相互成就的過程,每當他聽到熟悉的歌曲以不同風格演唱時,都會學習;而聽到不認識的歌曲時,亦加深了他對香港音樂文化的了解。

Tin創辦的「The Other Busker」於2022年與一本地咖啡品牌合作,創立「The Busking Corner」咖啡店,並為街頭歌手提供表演機會。(馬子釗攝)
顧客每購買一杯咖啡都可向其喜愛的街頭歌手投一票,協助他們取得足夠票數來換取在中環街市表演的機會。(馬子釗攝)
Herman說自己也喜歡唱歌和彈結他,觀賞街頭音樂能學習到表演者的歌唱技巧。(馬子釗攝)

街頭音樂—最緊要好玩

疫情期間, Tin曾嘗試以NFT(非同質化代幣)或線上音樂會模式為街頭表演者提供演出機會,然而他指觀眾無法透過屏幕感受到現場音樂的真實氛圍和魅力,因此在疫情後便主力做回實體表演。 Tin認為,即興、真誠、多元化是街頭音樂不可或缺的元素,三者結合也是其他形式的音樂表演無法呈現,「如果要用一首歌概括busking,就係許冠傑嘅《最緊要好玩》。」Tin認為,街頭表演不應該拘泥於任何表演形式,不論是常見的廣東歌、英文歌,甚至是電子音樂、民族樂器也可,最重要的是街頭歌手要喜歡這種藝術本身,才能夠延續下去。「就算你就咁企喺度聽,我諗對佢哋嚟講都係一件開心嘅事,又或者會覺得有人欣賞佢哋嘅音樂。」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流行文化節開幕 維園舉行音樂嘉年華 花3千萬草地僅半滿

吹糖姨遊走街頭 無懼糖漿百度高溫 一搓一捻吹出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