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走塑︳棄膠餐具知易行難 餐廳計成本 市民講習慣

為響應環保,政府將於明年實行塑膠管制措施,餐廳要棄用膠餐具,改用環保物料。市民和飲食業界準備好「走塑」了嗎?本報發現部分食肆仍有大量膠餐具存貨,有餐廳擔心轉型後的成本上升,以飲管為例膠與紙飲管價錢相差近十倍。有市民直言暫未能適應「走塑」。不過「走塑」多年的環保餐廳和綠色和平則認爲,立法是好的開始,但坦言「走塑」不等於減廢。

記者:馮藹怡、黃康妮、劉昉晴、劉善怡、蔡琮崙

市民普遍追求方便  難建「走塑」習慣

上班族的陳小姐平日工作繁忙,甚少在家煮食,因此會選擇買外賣。而在購買途中,她也會順手拿上即棄餐具。「自己屋企都有(非即棄餐具)嘅,但係平時真係唔方便帶出街。」陳小姐苦笑道自備餐具的困難。她亦都認為就算自備餐具,公司也未必會提供清洗餐具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難見方便。對於趁早改變自身習慣,陳小姐嘆「都係到時先算」,主要留意餐廳的詳細安排。

港人經常買外賣,大學生冼小姐稱:「香港人生活節奏快」,自己也會為方便而選擇購買外賣。同時認為要自備餐具出街是件困難事,因為大部分人都會貪方便而不願清洗餐具,所以難培養「走塑」習慣。冼小姐也對餐廳轉型後所沿用的餐具表示擔心,「(用紙碗裝嘢)可能會漏,對消費者嚟講可能比較危險。」她強調政策中消費者的角色,餐廳在使用環保餐具時應以安全和方便層面出發。現時冼小姐亦都抱住「見步行步」的態度,表示「被迫要轉先至諗。」

除了貪方便外,周街可見的膠容器或許也是市民難建環保習慣的「元兇」之一。記者於午間時段觀察深水埗福榮街一帶,發現大部分食肆仍有大量發泡膠及其他即棄膠餐具存貨。在外賣方面,大部分餐廳仍沿用膠杯、膠盒等來裝食物。而堂食方面,雖有小部分餐廳使用紙飲管,但發現大多餐廳仍使用膠飲管。

港人早已習慣隨手可拿的膠餐具,而餐廳大量的存貨可以無限向顧客提供方便。(蔡琮崙攝)

餐廳:環保餐具選擇 成本

位於九龍塘的浸大食坊是港式快餐店。當問到有關明年4月要「走塑」時,餐廳負責人黃經理表示知道有此安排,但政府暫時未向他們提供詳細的執行時間表。他茫然地說:「乜嘢都未有。」

黃經理表示餐廳已將部分外賣器皿轉成較環保的紙盒,但餐具上則仍然保留使用塑膠。他表示平時也會有顧客自備餐盒,或主動提出不用膠餐具,但事實上這種情況並不多。

即使已將部分外賣餐具轉用為紙製,餐廳內仍能見到不少膠餐具存貨,未能全面「走塑」。黃經理表示餐廳預計每日使用約250至300份膠餐具。(劉昉晴攝)

對於餐具轉型上的困難,黃經理表示目前市場上可選擇的替代餐具太少,因此入貨價格亦較高,成本問題成為「禁塑」實施後飲食業界的難題。

他以膠飲管和紙飲管做對比,表示一支膠飲管只需一毫子或者兩角,而紙飲管的價格可能要九角一支。「細餐廳真系好難去承擔呢個咁大嘅落差。」黃經理坦言深知環保的重要,但作為一間小型食肆,實在難以承擔這相差接近10倍的成本落差。

同時,黃經理表示現時市面上許多替代餐具的技術仍未成熟,指出紙製容器「擺嘢食擺耐咗會淋,冇咁可靠。」他亦認為,雖然現時可選擇的替代餐具變多了,但始終不足夠,未能滿足飲食業界的需求。「塑膠可以係大中細,乜嘢形狀都有,有好多選擇。但係依家非塑膠餐具嘅選擇仍然好少,又貴、選擇又少。」黃經理嘆氣苦笑說。

黃經理認為膠餐具比木或紙製餐具更好,因為前者的耐溫性和保暖性較高,令顧客能夠放心使用。(劉昉晴攝)

距離措施只剩下不到四個月,黃經理坦言現階段會繼續入貨,因為他認為「政府而家只不過係俾左我哋一個大概嘅概念。」他亦表示直到政府確實執行時間表後,才會開始考慮慢慢轉型。對於他們而言,轉型非常容易,「撳個掣(撤下膠餐具,買替代餐具)就轉左㗎啦!」

根據環保署統計,2021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為567萬公噸,其中廢塑膠佔21%,為都市固體廢物的第二大成分。為從源頭減塑,政府將分兩個階段去管制即棄膠餐具。第一階段包括禁止銷售和向外賣顧客提供發泡膠餐具及其他四類即棄膠餐具,以及禁止食肆向堂食顧客提供全部九類即棄膠餐具;第二階段則全面落實。

「絕膠店鋪」多年來默默支持「走塑」

在未宣布措施前,市面上已有一些店鋪自發「走塑」。西貢市場街Pan da Café是其中一間「一級走塑」西式餐館。餐廳門外貼著的黃色正方形標籤格外醒目,寫著「絕膠店鋪」。當走入這間不算大的店鋪後,便會看到餐具架上只放著金屬刀叉,櫃上則放著瓷瓦碗和玻璃杯,難見塑膠蹤影。

餐廳店主Panda是很注重環保。他表示餐廳在堂食方面均沿用金屬餐具,就連飲管也在早年前淘汰了塑膠,轉用不鏽鋼的飲管;而外賣方面則會使用紙盒、木或竹製的餐具。Panda表示光顧的客人大都願意接受不鏽鋼餐具,更加會有顧客自備容器打包食物。即使有小部分食客表示買外賣時不太習慣使用非塑膠餐具,他也只會笑著回應「冇得揀,要環保。」

記者在餐具架上,發現用一次或膠餐具,與環保店鋪格格不入。Panda解釋是熟客在外買外賣時,餐廳附上的。熟客不知道如何處理。於是Panda建議放在店裡,有急需時便拿來使用。(馮藹怡攝)

對於餐廳擔心轉型後的成本問題,Panda則對此另有看法。「你個量大,價錢自然會跌啦!」他認為當市場對於環保餐具的需求量增加了,便會有更多公司開始生產此類產品,價格會隨之下降。Panda表示餐廳轉型並不難,「只不過係揀發泡(膠)盒,定係紙盒咋嘛!」他覺得主要看餐廳有沒有心去做這件事。他亦都稱讚現時的環保餐具「硬淨」,質素比之前有進步,「以前嘅紙盒裝啲濕嘢容易穿。」

Panda又說,在人人喜愛買外賣的時代,政府推出管制措施是件好事。但他認為政府在立法之外,亦要加強宣傳教育。「即係你走塑,但係又不斷去嘥紙(製產品),又係好大問題。」Panda認為「走塑」只不過是提醒消費者盡量不要使用塑膠,但同時用多了紙、木製產品也是不可取的,垃圾量依然在不斷增加。故此,他認為政府要同期去做宣傳,表明到「走塑之餘,都盡量少用啲即棄餐具。」教育下一代少買外賣。

對於現時食肆大量膠餐具存貨,Panda建議全部用完後,下次避免再使用。他表明若因措施而全部丟掉,反而本末倒置,製造更多垃圾。(劉善怡攝)

特意花一小時以上車程來到Pan da Cafe用餐的郭棗,也是一位極度注重環保的人。她大讚店鋪「樣樣嘢環保、天然」,即使自己住在灣仔,亦都會「專登過黎」。郭棗在日常生活中,出外都會自備餐具。她笑言「慣性帶所有嘢。」疫情時她也不敢鬆懈,堅持自備容器,自己身邊的朋友也支持環保。她亦都認為「走塑」對她沒有難度,主要都是看個人肯不肯去做。她強調支持環保的初心,都是「為左下一代」。

香港減廢政策落後  餐廳轉型未必能真正減廢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譚穎琳表示,香港的減廢政策落後於其他國家或地區。以垃圾徵費為例,日本和台灣早在2000年便實施,韓國更加是1995年開始實行垃圾徵費。對比香港,下年4月才開始垃圾徵費,實為落後。譚穎琳指出減廢政策並不是落實後便能圓滿解決所有問題。她認為香港垃圾類別繁多,社會上有不同的持份者,市民也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和喜好。故此認為「唔係一個硬磞磞嘅一條規例,就可以造成一個好大影響。」

政府早前建立了綠色餐具平台,以提供合適即棄餐具替代品的資訊,協助業界和市民了解及尋找符合計劃要求的替代品。但綠色和平發現,此平台全部都是即棄的蔗渣或紙餐具,無助於業界減廢。

譚穎琳認為,今次措施的第一階段只能管制細項的產品,如堂食的即棄膠餐具,外賣的膠刀叉和飲管。他們預計這些產品會因此減少,但體積較大、數量更多的產品,如餐盒和杯蓋等,都未能管制。綠色和平表示餐廳轉型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坊間的解決辦法就是沿用蔗渣或紙製產品去替代膠餐具,無助於降低垃圾量。

綠色和平2018年推出的「全城走塑計劃」,現今已有1100間餐廳參與,並貼上「全城走塑」貼紙。餐廳亦會為自備餐具的市民提供「走塑」優惠。(劉昉晴攝)

建立「重用餐具借還系統」   尋找適合港人的環保模式

譚穎琳認為政府「禁塑」是好的第一步,但為解決根本問題,啟動「重用餐具借還系統」便是他們提倡的第二步。此系統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是直接借完重用餐具後歸還店鋪,由店鋪清洗;第二種則是將重用餐具集中回收,再運輸到清潔公司清洗乾淨,之後再派給店鋪。她表示這樣做才能達到真正的源頭減廢,而不是走「將廢物轉移去其他物品」這條彎路。

對於四個月後實施的管塑措施,譚穎琳提出一系列建議,以幫助業界和市民「走塑」。首先,她建議政府可以作為帶領角色,為業界訂立明確的減廢目標及時間表,方便業界跟隨。其次,政府應設立專款基金去培育相關重用系統初創公司,以助他們去研究和設計容易清洗及易用性高的重用餐具。另外,她也建議政府要主動與不同業界溝通,嘗試不同的試驗計劃,以去尋找適合港人的環保模式。

譚穎琳亦表示政府的「資源分配係可以做得更加好。」政府於2021年4月向「回收基金」增撥10億元,協助回收行業提高作業能力和效率,以及促進廢物回收和再造。但反觀2022年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其中2021年的都市固體廢物棄置總量為415萬公噸,而其回收率只有31%。綠色和平指出政府每年在回收方面投資「成億錢」,但回收率卻微不足道。她認為政府應該「放啱資源」,並苦笑道表示:「當你見到舊嘅個個(政策)唔係好work嘅時候,就唔應該盲目地放錢落去。」

譚穎琳認為「有法例落實係一個好嘅開始」,但難免有漏洞,建議政府要加強宣傳教育,以及親身「落去視察」,與業界多溝通。(劉昉晴攝)

譚穎琳又說,第一階段的「走塑」完全沒有難度,但她感嘆到「難係難在第二階段」。不過她相信,即使港人即棄文化根深蒂固,但要改變習慣並不是難事。她笑著表示:「香港人咁聰明,完全冇問題。」譚穎琳也鼓勵市民自備餐具,為香港建立美好環境出一分力。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WhatsApp被黑客入侵難發現 私隱設定助防範

台灣大選前「超級星期日」國民黨稱12萬人參與高雄造勢大會 馬英九韓國瑜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