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其中一個焦點是生育津貼。有懷孕8個月媽媽稱會利用津貼聘請陪月員,但暫時不考慮生第二胎。而正排期註冊的準夫婦認為,兩萬元津貼對養育兒女微不足道,反而更關注子女能否在香港接受良好教育。
莫小姐還有兩個月就分娩,她得悉有生育津貼感到驚喜,認為自己符合資格領取兩萬元,打算將津貼用於聘請陪月員,但稱幫助不大,「請陪月都已經要兩、三萬蚊,嚿錢都已經用咗」,亦暫未有生第二胎的想法。
育有一女的梁小姐認為,生育津貼對低收入家庭是「有好過無」,能減輕購買嬰兒用品等的經濟壓力,幫助很大,惟她指單次派發兩萬元長遠仍不足夠。她表示,現時她跟丈夫都需要兼顧工作,未能負擔生第二胎的經濟壓力。

剛到婚姻註冊處登記於來年一月結婚的林先生及呂小姐則認為,生育津貼的金額未能增加他們的生育意欲,對養育子女來說更可謂是微不足道,他們更注重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良好,以及能否負擔未來子女的教育支出,「呢啲嘢唔係兩萬蚊解決得到。」而針對家有初生嬰能加快公屋輪候「上樓」,呂小姐表示本來輪候公屋的時間已經很長,僅縮短一年不夠吸引。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回覆新報人查詢指,是次政策突顯政府建設育兒環境的決心。至於要提高整體生育率,則有賴彈性上班丶有薪親子假及延長父親侍產假等政策配合。

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張家樂則指出,其他亞洲地區亦有推出不同的生育政策,其中新加坡的生育津貼金額約1.1萬新加坡幣(約6.3萬港元)甚至比香港更高,但其生育率仍與香港相若,可見派錢促進生育在亞洲地區的成效不大;反觀北歐國家有更完善的生育政策,如雙親可共享一年多產假,而香港的男士侍產假只有五天,令生兒育女的責任主要落在母親身上,男女角色不平等,令不少女性不願生育,他認為,政府在制訂鼓勵生育政策時應從推廣家庭內男女平等方面入手。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施政報告】懶人包 2023

【施政報告】 教師稱國民教育重點視學壓力增 學友社:若推國教應增資源助教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