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以蟲入饌各適其適 傳統油炸現代磨粉

大家吃過昆蟲嗎?談及食蟲,大多人會想起網上的吃蟲挑戰短片,或是遊戲節目的懲罰環節,以蟲入饌早在各地流行。不過近年就多了一個環保因素,有研究指出昆蟲的蛋白質媲美傳統肉類,同時飼養昆蟲的碳排放亦較畜牧少,吃蟲更符合環保。為令市民更易接受,有昆蟲養殖者將蟋蟀磨成粉末,混入食品。不過有雲南餐廳就堅時要油炸昆蟲,老闆揚言要在本地發揚雲南蟲食文化。

雲南人家風味餐廳負責人Amy指菜式依照雲南正宗的烹調方式,沒刻意遷就港人口味。

油炸昆蟲易入口且為雲南傳統 餐廳不乏食客「挑戰」

食用昆蟲常見於地道小吃,如泰國街頭的小吃攤會賣炸蟲蛹,雲南傣族更有「吃蟲節」。香港可能只剩下在新蒲崗開業13年的雲南米線餐廳。老闆娘Amy指吃蟲是雲南的傳統,蟲菜會用於宴席和佐酒,她希望在餐廳賣蟲食「讓人見識這文化」,將雲南的食蟲文化發揚。她續指,她想保留雲南以油炸烹煮蟲食的傳統,故未曾仿傚外地的蒸、炒煮法,惟昆蟲供應受疫情影響,未能運送到港,餐廳須暫停售賣蟲食,不過疫情過後有貨源,老闆就可再次以蟲入饌。

「雲南人家風味餐廳」在新蒲崗紮根13年,堅持售賣雲南地道菜式,「酥炸雜蟲」和「酥炸蜂蛹」是其中兩樣特色菜餚。
李同學認為咬昆蟲的內臟會「爆漿」,不喜歡其口感。

儘管昆蟲含豐富的營養和蛋白質,其外表和口感並非人人接受,有受訪市民對吃蟲持保留態度。張小姐有服用含蚯蚓成份的保健品的習慣,指能接受將昆蟲磨成粉末食用,但她坦言「看見整隻就無法放入口」,李同學一想到吃昆蟲內臟「爆漿」的口感讓她恐懼,只能接受吃其外殼。但Amy表示昆蟲經油炸後「沒那麼可怕」,她的餐廳食客老少皆有,有人在內地一試難忘,特意前來回味,有人則看見昆蟲覺得「很害怕、很噁心」,但嘗試後便發現其美味,亦不乏年輕人前來「挑戰」。她表示,餐廳菜式「酥炸雜蟲」和「酥炸蜂蛹」頗受食客歡迎,形容「酥炸蜂蛹」的口感「粉粉的」像魚春;炸竹蟲的口感則鬆脆如薯條。

Paco常購買兩款產自泰國的風乾昆蟲零食,分別是混合蛹和直翅目昆蟲,有蠶蛹、蚱蜢和蟋蟀等。

有吃蟲零食習慣的Paco曾在泰國旅遊時吃過炸蟲,認為其口感鬆脆可口,返港後便開始在網上搜羅風乾的昆蟲零食,他形容其口感「像在吃蝦條」,但他直言對濕炒或蒸昆蟲「黐𥹉𥹉」的表面感噁心,無法接受非油炸的烹蟲方式。

「雲南人家風味餐廳」售賣的酥炸雜蟲內含竹蟲、蠶蛹、蚱蜢和蟬。(由食客Kannie Chung提供)

昆蟲磨粉加入食品 商家堅持推廣蟲食文化

即使是炸蟲, Paco指他初次嘗試時,也未能輕易跨過心理關口,「要合上眼才能接受,不敢多咀嚼就吞下」,但他表示味道卻出乎意料的好。售賣活體黑蟋蟀和蟋蟀粉的網店合夥人Bean同意昆蟲的外型不討好,他形容:「正如把蟑螂放入口,我也不會吃」。但他認為將昆蟲磨成粉狀混入食物,代替「原隻」昆蟲食用或為大眾接受,例如他們曾將蟋蟀烘乾後磨成「蟋蟀粉」,供買家混入健身蛋白粉或其他食物中食用。Bean相信配合昆蟲的營養價值作推廣,可提升大眾購買昆蟲食品的意慾。

Bean (右) 和Will (左) 品嚐剛烘烤的黑蟋蟀乾,吃得津津有味。

Bean坦言對本地食蟲文化的發展感到不樂觀,但表示會堅持推廣食用昆蟲,指「任何開荒牛都不會樂觀,但我們沒有放棄」。他曾想過出售自製的蟲零食,卻礙於現時食物製造廠牌照指南中沒有清楚列明對昆蟲食品的指引,因而不敢輕舉妄動。現時他只會「自給自足」,製作蟋蟀乾給他的爬蟲寵物作飼料,也分享給朋友作零食。他形容蟋蟀乾的口感香脆,「像吃蝦籽」,而烘烤過程中會消滅蟋蟀體內的寄生蟲,因此他不擔心食用安全的問題。

Bean的網店曾推出蟋蟀粉末,可混入沙律或健身蛋白粉等食品中食用,惟因不清楚香港法例對食用昆蟲的要求而未有公開發售,只會與朋友分享。

香港的蟲食文化仍未普及,Amy也自知其餐廳是目前唯一仍有售賣蟲食的餐廳,她堅定指恢復供貨後「一定會好堅持,日後都會繼續賣昆菜餚」。縱使蟲食者是「小眾」,但他們仍決心前行,冀宣揚蟲食文化。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學友社:DSE考生壓力指數較往年回落 但仍屬較高水平

Uncle Ray誼子冀醫管局正視高齡病人治療手法 伊院承認溝通不足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