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公院人手未止血 海外醫生難彌補

「試過有同事確診,只有兩人當值,當晚我收到220個call(緊急呼召),我只有兩隻手,根本處理不了這麼多事。」這是公立醫院一個實習醫生的實況。本港醫護人手一直不足,疫情下問題加劇,醫療系統瀕臨「爆煲」,不單醫生無停手,病人更無奈,專科門診個別輪候時間如九龍西眼科最長要等4.6年。為增加人手,政府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門檻,但反應不理想。惟醫學界認為,人手流失才是問題癥結,過去一年醫管局有約500個醫生離職,來港的海外醫生不夠10人,根本不足以彌補。有關注病人權益組織亦認為政策存在漏洞,或會成為海外醫生過渡私營市場的踏腳石,對解決公立醫院人手短缺成效不大。

記者:馬本德、楊志勇、詹淳茵 編輯:吳碧怡

公營醫療壓力「爆煲」 打擊士氣致人手流失

實習醫生Leo(化名)指,醫院夜班時段一般只有三位醫生當值,需要巡六至八間病房,每間病房有40至60個病人,「試過有同事確診,只有兩人當值,當晚我收到二百二十個call(緊急呼召),我只有兩隻手,根本處理不了這麼多事。」人手不足之下只能處理緊急個案,同事之間亦常抱怨工作進度受阻。在公立醫院任職超過二十年的病房經理Poppy表示,在繁忙日子幾乎每天都需要加班。除工作量大,還需承受被家屬投訴的風險,很多新入職護士 都因為抵受不住壓力而辭職,部分寧願轉到私家診所工作。根據醫管局去年末公布人手統計數字顯示,截止去年10月31日,過去一年醫生流失率達8.1%,約500人,護士更達10.7%,約逾3000護士離職。Poppy亦形容在訓練新同事的時候心情矛盾,「我自己充滿負能量,同時卻要給他們正能量,把他們留住。」 為了防止人手流失,現時公立醫院會聘請兼職健康服務助理和護士,減少全職醫護工作量。惟Poppy指兼職工作僅限於替病人量度體溫、換紙尿褲、量血壓等,打針和派發藥物等工作都由全職醫護負責,如病人出現問題兼職亦不需要承擔責任。工作量低,吸引不少同事轉為兼職。「其實是惡性循環,本來人手已經不夠,現在越來越多人辭職或轉工,士氣就變得更加低落。」

香港公立醫院處理全港近九成病人。(馬本德攝)

香港公私醫療服務失衡一直存在,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指出,香港公營醫療服務需要處理全港近九成病人,但全港一萬五千個註冊醫生當中不足一半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令公營醫療系統承受著龐大的壓力,疫情之下情況更是雪上加霜。人手不足卻要應付龐大的診症量,Poppy表示醫生需在十分鐘內作出加減藥決定;護士亦難以周全地照顧病人,致出現病人「有飯卻無人餵」,若長時間未能安排醫生診症,只能夠拖延病人出院時間。Leo亦指處理緊急情況下難以想出最好決策, 醫生略略了解情況便要即時作出治療。

專科門診歷年輪候時間雖有改善,但大部分市民輪候都要一年或以上,九龍西眼科最長時間更達逾4年。

公營醫療服務人手不足,病人輪候時間首當其衝受影響。患有抑鬱及焦慮症的吳婆婆在聯合醫院輪候精神科覆診近一年,每次診症時間卻不足五分鐘,「每次都排很久,但醫生隨便問幾個問題便叫我去取藥。」根據醫管局最新公布的專科新症輪候時間,耳鼻喉科、骨科、外科及內科平均輪候長達87至94星期(1.7至1.8年)。 個別專科如眼科,輪候時間更長,九龍西新症最長要等224周(約4.6年)而九龍東也要等100周(約2年)。

醫療人手不足,病人輪候隊伍卻有增無減。(馬本德攝)

醫生:憂海外醫生免試執業未達標 挽留人才方為治本之法

面對嚴重人手短缺問題,Leo不同意放寬海外醫生免試執業就能解決問題,更憂慮此舉無法保障醫生質素。醫生執業資格試每年舉辦兩次,分為專業知識考試、醫學英語技能水平測驗及臨床考試三部分,讓醫生應付專業醫療工作。Leo分享有同事指出海外醫生處理手法與香港標準不一致,憂慮合作有困難。Poppy曾與內地醫生合作,同意他們都願意適應本地醫療體制,但認為他們英文程度對比香港醫生稍遜,需要花時間磨合。

引入海外地醫生固然能紓緩人手短缺,Leo卻指問題癥結在於現時整體士氣低落,加上公營醫療機構環境遠遠不及私營,「即使(吸引)再多人,留不住也是沒用。」香港大學六年級的醫科學生Peter亦指公立醫院晉升階梯不明朗,規模較小的醫院只開設兩個顧問醫生職位,醫生難以升職。身邊不少同學打算在公立醫院完成實習後,便轉向私家醫院發展,認為改善公營醫療機構 工作環境才能夠從根本改善人手流失問題,「最後都要亡羊補牢,想辦法留住更多人。」根據醫學專科學院數字,醫生條例修訂後,醫專協助10多位非本地培訓醫生接受評核。醫管局去年12月曾表示已向9名符合資格的海外醫生發出聘用書,未知最後多少人來港。但即使全部都來,相較離開的500多個醫生,只是百分之1.8。

 

Leo雖然認為不應豁免執業資格試,但站在病人的立場,增加醫生人手是好事。 (詹淳茵攝)

吸引海外醫生成效有限 或淪為過渡私營市場手段

林志釉表示全球都在吸納醫護人員,尤其發達國家對醫護人手需求更大,香港需要與新加坡、歐美、日本多地競爭。雖然香港醫療水平名列前茅,不但能提供大量實戰經驗,而且薪酬更是全球數一數二地高。但能否吸引海外醫生主要取決個人追求,「有醫生可能會選擇前往澳洲等待遇較低,但工作量亦相應較低的 國家工作。」曾任職病房經理的 Miranda 兒子Tom在英國讀醫,她說兒子暫時沒有回港執業的想法。新修訂條例規定海外醫科畢業生若未有當地註冊資格,通過執業資格試後,在港仍要實習一年,完成六年專科培訓後,,在公院服務五年才可以獲得執業資格。她說兒子在英國正在實習,若回港又再實習可謂浪費時間。林志釉又指,新政策亦容許在公營醫療機構在職超過五年的有限度註冊醫生轉申請為特別註冊資格,換言之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五年亦可獲得在港執業資格。但由於現時有限度註冊醫生只允許在港工作三年,不能直接轉為本地註冊醫生。林志釉憂慮新政策只能吸引有限度註冊醫生「轉跑道」為特別註冊資格。然而醫管局的特別註冊資格所列出的公營醫療機構包括衞生署、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有些機構根本沒有提供病人診症服務,新政策不完全幫助到病人。」他憂慮如果公營醫療環境持續惡化,海外醫生服務滿五年後便會轉投私營市場,對紓緩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幫助甚微。

林志釉指吸納海外醫生只屬治標之計,培訓新血及改革醫療系統方可治本。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暴食症及母親患癌雙重打擊 以色彩重拾「自信美」

經民聯擺街站​做選民登記​​​ 市民​對區議會或削議直選席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