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與肩同寬,將球置於腳前方形成三角,對準球門方向用力揮動T型球桿,轉腰擊球——木製球撞入酒杯造型的球門,發出清脆而響亮的「咔」一聲,這就是活木球。這項運動的靈感源於高爾夫球,且用具價錢相對便宜,故亦被稱為「平民版高爾夫球」。
活木球於1995年由香港科技大學(下稱科大)從台灣引入香港,自此以在大專院校發展為主,現時多間大專院校均設有活木球校隊,並不時參與學界比賽。惟至今香港仍未見有全職活木球運動員,學界運動員亦要面對難覓練習場地、流失率高等問題。活木球界指宣傳和支援不足,說到底還是因為「錢」,令這一項平民運動難以在坊間普及。
由大專引入的新興運動 僅香港專稱「活木球」
活木球(Woodball)最初由台灣人翁明輝於1990年發明,由於打一場高爾夫球需要四到五個小時,興建球場也會破壞生態。作為高爾夫球愛好者的他深感運動的不便,於是利用家中木製扶手欄柱的圓球和平日常喝的啤酒瓶及高腳杯,製作出球具、 球桿及球門的雛形,並加以改良,發明出只需一支球桿、一個木球和球門便能進行的簡易運動「活木球」。


至1995年,科大學生在一次與台灣院校的交流後,將活木球運動帶回香港宣傳,及後更成立校隊。翁明輝留意到香港發展活木球後,於1998年邀請科大球隊組隊參與第一屆亞洲體育節木球比賽,以增加對活木球的認識。香港活木球協會則在1999年正式成立,以科大為發展基地,舉辦講座、友誼賽、設立職員活木球隊等推廣活動,各間大專院校亦陸續設立活木球校隊。

「活木球」的叫法是香港獨有的,其他地區均稱這項運動為「木球」(WOOD BALL),背後有一個小故事。由於當時「木球」的中文名稱在香港已被另一種運動板球(CRICKET)所註冊,活木球組織唯有取「WOODBALL」一詞中的第一個音 「WOOD」為音譯,並意解為運動的靈活特性,易名為活木球。
以科大為基地開啟大專發展 國際揚名卻缺「先鋒」身影
本港現時有約200名活木球運動員,主要都是大專院校代表,他們大多會參加大專賽、公開賽,或到外地參與國際賽事。根據國際木球協會總會記錄的最新年度排名,香港男、女子代表成員均排名列首二位。不過,作為帶動活木球在地發展的先鋒,科大校隊近年卻不復昔日光輝。

在2021-2022大專體育協會活木球賽中,一共有7間大學參賽,惟未見科大代表身影,而該校活木球學會的社交網站從2020年起亦未有更新。香港科技大學學務長辦公室高級經理(體育)徐婉靜表示,現時科大活木球校隊正處於休止狀態,已沒有參與學界賽事兩年。
作為推廣先鋒,科大球隊卻因青黃不接的情況而停止運作。她指,舊隊員畢業離隊後未有新成員加入,導致球隊過去數年不再活躍。現在香港活木球排名第一的運動員魏俊彥提到,即使不是就讀科大,以前也常與其他球友在科大校內的活木球場地練習、切磋球技,對科大活木球「衰落」感到可惜。
他質疑院校是否沒有做好活木球推廣和傳承文化,才令球員畢業後未有招攬到新一批運動員。不過,徐婉靜指學校一直致力推廣活木球運動,兩、三年前亦曾有熱心於接觸活木球的學生成立活木球學會。惟後來受疫情影響、成員畢業,學會因未有招攬到新一屆學會幹事而再次停擺。徐婉靜指,現時科大仍有球具器材以及場地供同學練習,將來如有新一批學生加入,活木球隊仍有機會重啓。

難覓場地及資金有限阻推廣 運動員難以長期負擔運動開支
活木球發展仍集中在大專院校,香港活木球協會主席周冠華認為運動目前仍未在香港普及。他指協會多年來一直舉辦公眾培訓和興趣班,以及在中、小學推廣,讓更多人認識這項運動,希望擴闊活木球運動員的年齡層。不過,他亦承認推廣不足與缺乏資源有關,很多時候要與其他熱門運動競爭康文署轄下的門球場和手球場等,「香港寸金尺土,沒有場地就沒有辦法推廣」。

身兼教師、活木球教練和運動員的張紫慧亦指出,台灣在中、小學階段已經開始培育活木球「新血」,也有足夠配套設施,反觀香港,發展情況則較為遜色,「我們(香港) 在中學沒有場地,唯有在禮堂鋪設軟墊墊高來練習。」她表示,本港活木球界的成員很多任職教師,努力將活木球帶入校園,可惜練習場地不足成一大阻礙。

張紫慧和魏俊彥都指出,若球員畢業後未能入選港隊,之後就更難覓得場地打活木球。 球員如代表香港出國比賽,當局亦只提供有限度資助。以奧委會為例,僅贊助港隊成員參加特定的大型國際賽事,其他比賽的參賽費、機票、食宿,甚至港隊球衣均要球員自費,魏俊彥形容等同需球員貼錢自行 「課金」參加比賽。
此外,香港活木球界球員普遍另有正職,若參加比賽則要向公司請假,否則只可等待復活節或暑假等長假期舉辦的賽事。魏俊彥和張紫慧均無奈地表示,活木球運動員要 想長遠發展和取得好成績,「成功的秘訣就是要有錢和有假期。」
活木球玩法:




指導老師:蘇銘恒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綠領行動全港設 250 個利是封回收點 冀培育市民節日減廢

30/1撤隔離令 確診者:一直有外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