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飲加兩蚊」對於香港人來說可謂耳熟能詳,但遲些可能不止加這個數。因從街頭小店到連鎖餐廳凍飲 中的冰粒大部分由德保雪粒(下稱德保)在本港廠房製造。
不過德保因為政府收地被迫搬遷,在香港寸金尺土下難再覓地重建。有食肆負責人憂冰價上升,成本會轉嫁至食客。本土研究社慨嘆香港經濟單一,容不下傳統工業,又批評政府無意協助產業升級。除了冰廠, 近年有不少傳統工業接連因當局收地須搬遷,未能得以延續,認為令城市失去集體連結及回憶,以往引以為傲的「香港製造」或漸消失。

傳統工業接連因收地面臨結業 業界斥當局無誠意保留
將生水消毒、過濾、製成冰粒,完成包裝之後,再由人手搬運至貨車,送到不同餐廳—— 一粒冰須經多番工序才能到達食客的杯中,這些繁複的工作就是德保雪粒在本港過去40年的工作,惟位於屯門藍地新慶村的廠房被納入政府興建公營房屋計劃的範圍,面臨被收地的困境。儘管距離發展局給予的時限尚有三年,當局指相信時間已足夠為搬遷作準備,但德保執行董事陳衍行卻對前景倍感無助,「(時間)怎樣才算足夠呢?我營運了三十年才有現在的規模。」
陳衍行續指,政府一開始就表明沒有「一換一」或銜接政策,並不打算幫助他們覓地重建工廠。以德保現時的規模,一小時內可生產一千多包冰,廠內有約30部製冰機,他認為很難再找到能安置大量重型機器的地方,直斥當局沒有考慮工廠的後續發展。他亦提到,曾考慮搬至元朗工業園,但恐會變成「二房東」,只能簽為期 5 年的短期租約,難以保證不會再次迫遷;但若一直無法覓得合適用地,德保雪粒最終或會無奈選擇結業。


惟德保並不是首間因收地而遭迫遷的工廠,位處古洞北新發展區工程範圍的志記鎅木廠早前已被政府收地,廠房被清拆,機器近乎全數銷毁,僅剩下兩部已損壞的鋸木機獲歸還。失去維持生計的工具,鎅木廠負責人王鴻權批評政府沒有體恤傳統行業,政府原本定出搬遷期限是9月中,期限過後,王鴻權曾要求政府再給予寬限期,「希望十月內清拆,怎知道提早了一個星期來,令我們盡失預算,來不及搬走機器。」
政府指會將廠內剩下的木材移至 Y•Park(【林•區】) 園林廢物回收中心處理,但王鴻權認為回收中心無法接手大量木材,更沒有技巧去處理,估計當中不少有用木材已遭棄置。開業逾70年,由起初購入木材打造建築, 到後來主力處理回收木材,志記多年為本土廢棄木材注 入第二次生命,如今卻未能延續木廠的生命。王鴻權說, 暫時已於打鼓嶺覓得合適用地,但仍要面對經營許可及牌照申請、處理簽約及審批等問題,最快也要一、兩年後才有望重開。




關注香港發展的非牟利組織本土研究社研究員蔡諾正批評政府處理土地利用及鄉郊工業的安置欠規劃,過度側重創科發展而捨棄了傳統工業。他認為政府在規劃土地時,應分優次及作估算,如應先使用一些閒置已被破壞的土地(棕地),並形容現時是以「推土機」的形式進行收地,沒有「因地制宜」。
經濟價值外的集體回憶 本土關注者:淘汰或損「香港製造」招牌
蔡諾正亦指,傳統工業對經濟的價值不單是錢,而是多元社會經濟的一部分,衡量城市經濟發展的準則不應只看競爭力,而是要看城市需要哪種經濟模式和工種,「容納不到傳統工業,長遠而言(經濟)只會變得單一,對經濟並不是好的發展」。
「人的歸屬感來自於工業的經濟模式,例如鋸木廠、冰粒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蔡諾正說,沒有了傳統工業,市民失去的是集體回憶和連結。王鴻權以志記為例,除了本身的鋸木業務外,木廠還會舉辦木工班,向市民傳授木工技巧及木材知識。志記的結業,某程度上令市民少了一個能夠舒緩壓力的地方。
蔡諾正亦承認傳統工業的前景不樂觀,由於德保、志記等屬於低密度、低增值的傳統鄉郊工業,成本投入不僅高,且佔地面積大,往往需要8至10年時間才能回本。 加上重置棕地計劃內,絕大部分的樓面面積是給發展商興建多層式工業大廈,只得三成樓面面積是給予因受收地影響的傳統鄉郊工業。另租約期限也只有 5 年,料對被迫遷的鄉郊工業幫助不大,他建議政府應提供至少10至15年的長期租約及租金補貼,助鄉郊工業作長遠發展。
蔡諾正又強調,傳統工業的消失不但影響市民對於「香港製造」這個招牌的信心,還會令在香港發展的中小企卻步,「連最基本的創業都做不到,這樣的話,(人們)對城市的期望亦會少很多。」
「再工業化」淪為口號 低增值傳統工業難符合資助要求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早前提出,要實現香港「再工業化」,但作為全港唯一紙包飲品盒回收廠「喵坊 Mil Mill」,卻不獲業主科技園公司續租。據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創科局)所指,「再工業化」是以新技術(即物聯網、半導體等)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並期望透過創新科技,協助香港傳統工業升級轉型。 惟陳衍行質疑是否可行,「一粒冰可以如何增值?」現時德保雪粒廠房的製冰過程已是全自動化,只有送冰過程需要人手,但仍不符合「再工業化」條件。
為推動科技應用,創新科技署於 2020 年曾推出「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但根據《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申請指南》,廠商若要獲得資助,其生產線必須符合智能生產的原則,即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應用智能科技,如人工智能及實時數據。換句話說,低增值的傳統工業難以符合要求。

另外,蔡諾正指出現時本港仍有1,000公頃的閒置棕地,從數字上能反映「一地換一地」的可行性,即鄉郊收地並非必然。他亦以現時目前用作發展創科的新田及河套區為例, 指出創科不論在土地或金錢上均獲得大量資助,相比起傳統鄉郊工業,「 創科就像倒錢般,開個頭銜便能獲得資助」。面對創科的大力發展,德保、志記、喵坊 Mil Mill,甚至更多的鄉郊工業或要讓出土地,成為創科發展的墊腳石。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觀察城市角落的文字 找到愛上香港的理由

三歲聽粵曲定出人生 視粵劇為生活的中學生 —— 林君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