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打開感官用心觀察,再平凡不過的街道裏也能發掘到有趣的事物。穿梭在大街小巷,有人透過記錄街頭字體、暗巷裹的塗鴉,希望發現香港的另一種美,累積着對這 座城市的認知和情感。正如《香港散步學》作者、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所說,「你在博物館看到一杯水,會以為那是展品而研究它;城市空間就像一所博物館,有很多事物值得我們觀察,每處細節皆是展品」。
近年常有人說「好鍾意香港」,卻未能具體解釋喜歡甚麼,或許腳踏實地走遍和觀察城市中每處地方,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熱愛香港的理由。
走進街頭巷尾 感受城市的情緒與個性
「經過散步、觀察,我們可以更了解香港,經過了解的才是愛」,社交平台專頁「hkurbanrecord」的版主Marcus特別留意街頭塗鴉字句,比起點對點的步行,他更喜歡閒時鑽進小街和後巷,「不然每日都走同一條路,很難有新的體驗」。他表示,路上觀察令自己放慢步伐,視線不再停留於電話和地板,反而留意多了路邊或藏於街頭角落的事物。
Marcus對於街頭塗鴉的觀察始於反修例運動,當時出現了許多反映城市集體心聲的字句。有别於過往僅從社交平台接收資訊,他認為觀察塗鴉字句是以另一角度了解香港,「他們有的很憤怒,有的很厭世」,他從那些不經修飾的字句中,感受到香港人鬱結的情緖。
另一位路上觀察者「城市字記」版主Cass則鍾情於捕捉街頭字體,尤其喜愛觀察老店的招牌和路牌。Cass舉例指,有些魚蛋河粉麵店老闆會親自手寫招牌,希望給顧客一種隨性和親切的印象,「有時候字體可反映一些人的性格和故事,這很有趣」。路上觀察的過程使Cass看到了香港的「可愛之處」,亦令她比以往更關注社區。
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認為,路上觀察是行動和情感上與城市建立連繫的方式。他常把城市比喻為「人」,「像平日認識新朋友,若想跟它建立關係,就要先了解它」,透過不斷散步和觀察城市裏的事物,與這位「朋友」對話。
以相機拍下「遺照」記錄正在消失的舊香港
然而,隨着城市持續在變化,在發掘新事物而感到興奮的同時,亦窺見城市的興衰及體會失去的惋惜。Cass提到,有不少曾經見過的有趣字牌,再次到訪時卻已因店舖結業等原因而消失不見,發現以往香港熟悉的面貌正逐漸消逝。她唯有以相機拍下不同角落,紀錄這些快要消失的事物,「就像是為它們拍遺照」,履行着她的專頁「城市字記」中僅有一句的介紹:「紀錄正慢慢死去的香港」, 把街道逐漸改變的細節長存於相機中,使其不被歷史所遺忘。
觀察香港至今逾一年,Marcus形容就如在玩「找不同」,城市和人於不同時間、天氣都存在些許差異,如以往夜間才現身於地舖鐵閘上的塗鴉,近日在白天看到的機會亦越來越多。他說這正正反映了受疫情下,香港市道低落,不少店舖拉上鐵閘不再營業。
同時,路上觀察使他留意到某部分香港人的心理改變。人們所留下的字句會隨着四季轉變,如夏末入秋時,「叫春」、感情煩惱類型的塗鴉會多了起來,直至迎來春天,街上就會多點搞笑、有趣的塗鴉。但時過境遷,Marcus有感街頭塗鴉表達空間日漸狹窄,街頭由充斥着政治訴求,到後來厭世、「情情塔塔」的塗鴉反而變成主流。
路上觀察作為橋樑 與城市產生深層連結
城市裏的事物盛載著自身的文化與回憶,而透過觀察有助建立與鞏固當地人的身份,如同部分歌詞和meme(迷因)類型的塗鴉,只有香港人才明白甚至有所共鳴。Marcus以「1里通馬國明」為例,當時他將照片分享到專頁後,被網民轉載至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雖然內地網友的反應正面,認為是一種「港式浪漫」,但當中卻沒有人道出這張照片的有趣之處。他認為這類塗鴉背後所蘊含的笑話,唯獨香港人才理解,甚至會不約而同地會心微笑;如同充滿香港老店特色的手寫字般,Cass同樣表示,當她觀察這些只會在香港出現的事物時,才能真切地感到自己身處香港,並獲得歸屬感。
香港三年間經歷巨大的轉變,許多人渴望留住本土獨有的文化與面貌。黃宇軒認為,路上觀察的普及與近年出現的「男團Mirror」、港產片熱潮非常近似,熱潮本身帶有時代的情緒,人們為了「捉緊香港」而熱切地探索城市,找尋僅屬香港的魅力。在急速改變的社會當中,觀察者為城市的事物留下紀錄,並彼此交流、分享着,一如黃宇軒所說:「無論這刻香港變成甚麼模樣,至少城市空間依然存在,連繫着這個地方的人。」
指導老師:蘇銘恒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尖沙咀商戶嘆通關後生意未有好轉
老牌冰廠遭迫遷欠支援 傳統工業或需向發展讓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