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合約到期,這裏要拆掉,我一定要離開,現在真的很徬徨」,住戶謝小姐捉緊五歲女兒的手說。一家三口在土瓜灣的過渡性房屋「樂屋」僅居住了一年多,滿心期待「上樓」之際,卻接獲租期將至的通知,蝸居即將在 2023 年清拆。
本港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六年,政府於五年前推出過渡房屋政策,為苦候上樓的基層提供喘息空間。惟首個完結項目「南昌220」的上樓率不足三成,有關注團體及學者認為問題癥結在於公屋供應不足,導致輪候申請者缺乏安定居所,不斷在過渡房屋之間流轉,甚或重返劏房。
苦等八年仍未獲派公屋 過渡房屋難延租期頻搬遷
謝小姐輪候公屋七年多,在搬進過渡性房屋前,全家擠在只容納到一個床位的劏房內生活。謝小姐和丈夫需要輪流工作,以負擔劏房每月六千多的昂貴租金。兩年前,他們成功獲編配「樂屋」,租金雖是劏房的一半,卻至今仍未得悉上樓的確實時間,「我看見大部分人都要等八年才編配到公屋,我猜我等多一年半載也差不多吧,現在我的情況很尷尬。」面對租期將屆滿,營運機構九龍樂善堂僅提出可為她安排搬遷至港島區的過渡房屋,惟謝小姐早前已為升小一的女兒報讀土瓜灣區內的學校,憂女兒日後需長途跋涉上學, 她苦嘆「不知如何是好,但我真是不想住劏房了。」


營辦過渡房屋項目的樂群社會服務處總幹事黃萬成指,過渡性房屋租戶需符輪候公屋最少三年的資格,目的是讓已輪候公屋一段時間的市民,能在相對較好的居住環境中「無縫銜接」至公屋。惟在去年11月底結束的香港首個組合社會房屋「南昌 220」上樓率不足三成,六成人需遷往至其他過渡房屋,當中更有一成人需要回到私人租務市場,反映現時政策未能保證住戶可順利過渡至「上樓」。

負責「南昌 220」項目的社聯土地及房屋項目總理郭鈞悅表示,由於大部分過渡性房屋都是向私人發展商借地,一旦租期屆滿,發展商收回土地作私人發展實屬無可厚非,故在延長住戶租期上有一定難度,「始終不是政府地,想盡量租長些,明白街坊搬屋很困難、很麻煩。」她續以「南昌 220」為例,發展商給予的五年租期內包括與政府溝通、建屋及甄選租戶程序等,扣除興建及行政程序,住戶實際入住年期只得兩年。加上,部分住戶在兩年租期內成功「上樓」並遷出,導致後補住戶所居住時間減少,故出現流轉是預期之內。

欠缺社區交通配套 過渡性房屋終不能取代公屋
「今日遞交(申請公屋)表格,不會明日就可立即上樓,當然會有一段等候的過程,難道(市民)要在等待的期間露宿街頭嗎?」黃萬成認為,過渡房屋的價值在於解決基層市民在輪候公屋期間的住屋需求。
黃萬成指,臨時性房屋不應僅用作協助市民離開惡劣的居住環境,規劃上還要考慮居民的實際需要,如設計上應貼合居民需要,加設遊樂設施供幼兒和老人休憩,提供交通配套以方便居民工作生活等。
然而,港大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講師阮穎嫻指出,由於過渡房屋的性質僅屬「短暫過渡」,單位只配備最基本的設施,「像是一間環境較好的劏房,只能保證居民不會住得太慘」,其社區、交通和生活等配套均比傳統公屋遜色。她又留意到,單位供應量較多的過渡房屋,大多選址偏遠,集中於新界地區,例如分別提供1,800和781個單位的元朗東頭「同心村」及元朗博愛「江夏圍村」,距離市區至少一小時車程,對不少公屋輪候人士及劏房戶而言吸引力有限。

據房委會截至去年11月的數字,公屋輪候冊約有23.4萬宗申請。惟去年10月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披露,未來五年約12.8萬伙公營房屋落成,供應速度仍遠遠落後於輪候數字。而過渡房屋一般租期只有三至五年,本土研究社成員張嘉敏認為遠未及應付約六年的平均輪候公屋時間,她亦認同延長租期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她指出,本港房屋問題的癥結在於公屋供應量不足,而過渡性房屋只屬短期應付房屋供應需求的政策,基層住戶最終目標仍是入住公屋。


簡約公屋併入公屋供應量「湊數」 跨屆政策短期難見成效
公屋供應量不敷需求,上屆政府提倡過渡性房屋;2022年發表的《施政報告》則提出五年內興建三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並表示連同簡約公屋,未來五年的公營房屋建屋量可增至約15.8萬。惟張嘉敏質疑,政府將傳統公屋、「提前上樓計劃」的 落成量與簡約公屋混為一談,會讓人誤以為公屋建成量有所增長,變相把房屋問題變成「數字遊戲」,「說白點就是為湊數」。她又指,當局結合傳統公屋與簡約公屋的輪侯時間,亦容易令人產生「上了簡約公屋便等於上樓」的錯覺。而事實上入住簡約公屋仍會保留輪候傳統公屋的位置,故若公屋落成量持續不增加,輪候時間亦不會縮短。
事實上,政府推出過渡性質的房屋並非新鮮事,九十年代已因應當時寮屋和臨時房屋遭清拆,將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大廈改建為中轉房屋,以安置因災害、緊急事故或政府清拆而無家可歸的市民。但無論哪個時期,入住中轉屋、臨時屋、 過渡屋的住戶仍在「轉」完又「轉」。

阮穎嫻也認為,政府現階段推出「簡約公屋」這類五年內可建造及入住的房屋,目的是「跑數」讓部分人受惠,以展現當局有積極解決住屋問題的形象。她指,由於公屋的建造和行政程序耗時,如繪圖及通過程序等至少需時五年,因此2022至2027年的公屋供應量基本上已由上屆政府落實,現屆政府亦無法隨時增加公屋供應。
張嘉敏表示,簡約公屋的性質同屬短期過渡房屋政策,「整個房屋政策都是重量不重質,為求達到某些指標而犧牲了基層確實的需要。」比起過渡性房屋的期限,她認為政府更應關注公屋的供應量、設計和配套能否符合基層居民的生活需要等。
指導老師:林穎茵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初三車公廟現人龍 市場檔主批人潮管制阻生意 食環署:已移除部分鐵馬

調查:「消費者信心指數」創歷史新低 民建聯促派消費券刺激經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