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躍一跳,在高低槓間竄上竄下,彷彿猴子在叢林間靈活穿梭,年僅19歲的朱崇熙 (Jackman),接觸街頭健身已近三年,因疫下健身室數度關閉,隨教練走到户外學習街頭健身,怎料「一見鍾情」,與街健結下不解之緣。與傳統健身室有別,街頭健身主要以自身重量作訓練,相對不受場地和器械所限。由認識,愛上,到推廣「街健文化」,他期望能走得更遠,在世界賽問鼎佳績。

苦練花式動作 雙手長繭鱗傷未言棄
虎背熊腰,配上堅實的骨架和肌肉,不難察覺他是健身的常客。Jackman邊拉筋邊道:「以前我做傳統健身的目標是追求身型,但自接觸街頭健身,我更享受那些高難度動作帶來的成功感。」語畢,他突然雙手牢抓槓桿,鼓一口氣把身子翻了360度,然後反手握桿平懸於半空,示範了街頭健身的典型動作「背拉上槓」,他自言這動作難度不大,「因為我有傳統健身的經驗,肌力基礎較成熟,我只花了一星期便成功挑戰此動作。」

Jackman急不及待準備示範另一個動作「人體國旗」,他把兩手分別抓在柱子和桿的頂端,再橫向提起雙腿至與身體呈水平角度,懸空之際真的有如一面旗幟飄揚於空中,「剛才我的雙腿提得不夠高,再來一次吧。」他反覆重試這動作,似乎容不下半點細節上的瑕疵,直至第四次挑戰,他終於達到自己的要求。他將呼吸理順後說道:「我對自己的要求也頗高,甚至有點吹毛求疵,一些動作練習了兩年,還是覺得可以更完美,或者在持久度上突破自己的紀錄。

他對自己的執著,完全反映在他通紅的雙手,筆者着他攤開飽歷滄桑的手掌,厚薄不一的繭長於其上,同時佈滿新舊的傷疤。他自若地說:「我已經習慣了手上的痛楚,當練習的動作牽涉動態,手掌就會與桿不斷磨擦,手上的繭難免會裂開流血。」然而,他認為若要達致成果,這些創疤也是必經階段,「我也算是幸運,三年以來街頭健身的生涯也沒有甚麼嚴重受傷,只有少許的皮外傷。」
社區缺街健配套 公園設施老舊兼不勝負荷
訪問安排在銅鑼灣維園的户外健身站進行,這裏是Jackman常訪的練習場地,他無奈嘆道:「此處其實不太方便,距離我家的車程約30分鐘,但這裏勝在配套較齊全。」他解釋,港島幾乎只有維園的户外健身站同時配備高低單槓和雙槓,可便利街頭健身的練習需要,惟這裏面積始終太小,只有約半個籃球場的大小,「不要看這裏土地有限,其實雲集不少街健愛好者和高手。」他續說,在這裏結識了一群街健朋友,後來知道他們合租了一工廈單位,開設室內街頭健身室,所以他偶爾也會到那裏練習,「有室內街頭健身設備好很多,炎夏的酷熱天氣根本難以在户外練習,但可惜現時香港只有兩所由私人營運的室內街頭健身室,公共健身室仍未設有相關配套。」


户外健身站空間有限,Jackman在練習期間不時需與他人「爭用設施」,他輕嘆道:「其實大家也有權享用設施,彼此通常亦會禮讓,只不過設施的數量真的不夠。」他分享有幾次獨自在維園練習,身旁忽然冒出活蹦亂跳的小孩,稍一不慎便可能傷及他們,他建議政府應建設更多户外公共健身設施,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現在健身文化越趨普及,但不論户外或室內的公共配套,都跟不上步伐。」他形容現時僧多粥少,政府一方面推廣全民運動,在配套問題上卻視若無睹。

除公共健身設施不足,Jackman指設施失修亦是另一難題,「不少健身站的槓桿有螺絲鬆脫的問題,有如置使用者於險境,還有不少槓桿生銹,令衣服容易沾上銹跡。」據筆者現場所見,有一座高槓被貼上「危險待修」的告示,「這支槓已經鬆掉一年有多,都不知道何時才有人修理。」他補充道。復修無期,不少健身人士亦不顧危險如常使用,「政府每次都是愛理不理,直至意外發生後才故作緊張。」每當提及對政府的控訴,他總是頓時變得「肉緊」,字字珠璣地吐露他的想法。

街健成功感不可取代 盼以此作事業
談到未來,他的語速又調慢了,他說自己也未認真想過要在街頭健身的世界走到多遠,「參加世界賽會是我的方向之一,但這絕對不是我的最大目標,也許成為健身教練,再不斷挑戰更多花式,是我暫時的目標。」他自言不是追求名次或關注的人,關於比賽排名和獎項也是平常心以對,可是,他說這行業也很現實,「往往你要透過很多比賽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當你獲取佳績,便自然有更多人關注,換言之就是更多品牌合作機會,更多學生,最後也是錢的問題。」他希望將來的事業也與街頭健身相關,在自己的興趣領域裏發展。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投身於街頭健身,你認為原因會是甚麼?」筆者問。他思考良久,嘴巴欲張又閉,答道:「那應該是我四肢癱瘓的時候,我想只要我還能動,我都不會輕言放棄。」他形容街頭健身給他的成功感,是不能取代的。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自由定價誰定奪?

康文署辣招再加辣 炒場黨見「招」拆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