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港聞

【新聞專題】深度遊風氣崛起 長遠發展困難重重

港產片《緣路山旮旯》以五個偏遠地區的愛情故事作招徠,吸引觀眾發現香港不一樣的美。深度遊機構「活現香港」作為電影投資者之一,早前呼應電影舉辦場景導賞團,帶領參與者到訪本地鮮為人知的地方,並在沿途解說箇中歷史和文化知識,活動推出首日便名額爆滿。新冠疫情加上電影推廣下,令深度遊的熱潮興起,但有業界人士指,本港缺少具規劃的景點和人手資源,加上普遍市民只單純追求購物體驗,本地深度遊能否持續發展下去,仍然是未知之數。

相比到熱門景點吃喝玩樂,深度遊會安排旅客走訪富有歴史或文化價值的景點,透過在地體驗讓旅客了解城市的另一面,並從中建立情感上的連結。隨着疫情緩和,各地陸續放寬入境檢疫,恢復外遊,深度遊能否維持市場競爭力?

規劃「入屋」行程繫社區 疫後宜重塑本地旅遊模式

茶果嶺村有逾400年歷史,為市區僅存的三條寮屋村之一。惟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要收回村落,以興建公屋。(邱煒峰攝)

早前上映的電影《緣路山旮旯》分別於沙頭角、下白泥、茶果嶺及澄碧邨等偏遠但甚具特色的地方取景,吸引不少觀眾專程前往「打卡」。作為電影投資者之一,本地文化深度遊組織「活現香港」行政總裁陳智遠認為,利用電影推廣可幫助深度遊走向大眾化,透過宣傳包裝令一些傳統地方更吸引,例如早前舉辦的北區深度遊團,呼應電影帶領參加者走訪粉嶺及沙頭角的圍村古蹟,結果在一日內爆滿,超出團隊預期。惟他指出,現時本港的深度遊未成風氣,仍然要開拓市場。

擁有60年歷史的榮華冰室是茶果嶺居民的聚腳地,電影《緣路山旮旯》其中一幕便在此取景。(邱煒峰攝)
「活現香港」行政總裁陳智遠認為利用電影推廣,有助深度遊走向大眾化。 (邱煒峰攝)

「活現香港」曾嘗試將深度遊團的主題「入屋」,增強與社區連結的關係。陳智遠舉例,「行程以宋代歷史為主題時,不會以九龍城宋代歷史研究團為名,取而代之是以美食、風俗或鬼故團等作招徠,吸引市民參與。」然而,他形容本地深度遊的未來發展是「悲觀地樂觀」,「因營辦『大眾旅遊』(即到訪傳統旅遊勝地)生意十分景氣,變相沒有人會營辦可持續的深度旅遊。」他認為疫情下本地旅遊業停擺,或是業界重塑多元旅遊模式的時機,如可設計更多具歷史和文化意義的行程和景點,仍有機會拓展本地深度遊市場。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陳宗誠指現時大多數市民對深度遊的認識流於表面,習慣「走馬看花」的旅遊方式。深度遊機構Spec Culture and Travel(SPEC)共同創辦人吳皓妍也認同香港人喜歡吃喝玩樂多於發掘歷史文化,「人們願意付千元享用Omakase、去Staycation 」,但提及深度遊,卻會覺得不值。她又認為政府對文化事業投放大量資助,如免費開放博物館等,令市民習慣以較相宜的價錢獲得文化體驗,變相容易忽視背後的籌備成本。

深度遊資源分配不足 景點配套及規劃欠奉

為推動深度遊發展,政府先後推出多項支援措施,包括分撥六億設立為期三年的「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及注資三億延續「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劃」,鼓勵業界開發本地遊路線,提高景點及配套等的水平。

陳宗誠認為,撥款資助只能减低業界的財政虧損,當局給予的實際支援仍然不足。他解釋,開拓多元化路線行程、為深度遊景點提供相應商業和交通配套,才是推動深度遊發展的關鍵,如為荔枝窩賣茶果的攤檔包裝宣傳,混合傳統和現代風味,才能有效吸引旅客前往。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陳宗誠指,現時部分景點位於西貢外島,沿路未必有直達的鐵路或巴士,深度遊組織需要額外租借旅遊巴士接載遊客。(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同樣營辦深度遊的社企「街坊帶路」創辦人譚健樂認為,發展本地深度遊是考驗,因海外逐漸放寬入境檢疫,市民外遊的機會較大。他希望未來就本港各個地區建構主題,如南區及鹽田梓將分別為漁業及藝術,並創建「我地」社區體驗平台,提供各式深度遊團配對服務,行程包括綠色旅遊、社區探索等,冀凝聚一眾深度遊的營運者和愛好者以累積資源推動發展,並繼續以「社區為本」的模式,招募街坊成為當區導賞員。

缺乏能「談歷史、說文化」導遊 有意入行者難預視就業前景

到訪鹽田梓的黃小姐(右三)對文化有濃厚興趣,她表示過往會到外地參與歷史文化相關的導賞團,疫下轉為發掘香港的隱世美景。(郭穎琳攝)

深度遊機構對未來市場未言完全樂觀,有負責保育文化景點的人士同樣擔心,景點的配套不足,承接力受限,難以配合市場發展。西貢鹽田梓作為本港著名觀光景點,具生態保育及文化價值 ,自 2019 年開辦藝術節以來每年吸引逾 4 萬人次到訪。惟鹽光保育中心項目主管石果豐表示,藝術節雖由旅遊事務署主辦,但島上的資源與配套不足,令鹽田梓的發展停滯不前。

鹽光保育中心的職員向遊客講述製鹽方法,以及展示海鹽製成品。 (郭穎琳攝)

回想去年舉辦的鹽田梓藝術節, 石果豐坦言活動雖為小島帶來生氣,但當時訪客人數每天高達 一千至兩千人,有船公司為求圖利甚至以「船接船」接送遊客登島,結果人數遠超兩至四倍負荷,造成混亂。 

石果豐表示會盡力招待每位登島遊客,但冀當局為藝術節訂立訪客人數上限,及管制船家的航行次數。(郭穎琳攝)

此外,鹽田梓人手不足亦是發展成深度遊景點的一大障礙。石果豐解釋,過去鹽田梓的導賞 工作主要由村民負責,但隨着村民年紀漸長,開始有心無力,目前只能依靠義工幫忙。 深度遊重視地道及深入的旅遊體驗,十分考驗導遊對路線的認識及解說能力,惟本港現時缺乏足夠深度遊導遊,他說「香港導遊很多,但能夠談歷史、說文化的,十隻手指數得完!」「活現香港」的陳智遠亦指,由於行業發展尚未成熟,職涯規劃和晉升前景未明,令不少有意入行的新血卻步。

石果豐強調,深度遊十分考驗導遊對路線的認識及解說能力。(郭穎琳攝)

SPEC共同創辦人薛頌平以「醉酒灣防線戰壕」為例,指出政府未有妥善規劃旅遊景點的問題。翻查資料,醉酒灣防線是英軍於1930年代末建造,目的是防禦日軍侵襲九龍及港島區一帶地區,記載着香港抗日戰爭的歷史。

薛頌平表示,戰壕屬本港重要的歷史地標,但政府卻未有將其發展成深度遊景點,並以日久失修的安全風險為由,在該處豎立告示牌,不許遊客入內參觀,他指,現時深度遊團途經時也只能從外導賞,「對比日本發展成熟的戰壕景點,香港卻欠缺體驗的配套。」

SPEC共同創辦人薛頌平認為香港的景點欠缺配套,戰壕景點的發展較日本遜色。(邱煒峰攝)

陳智遠亦慨嘆,市建局相繼於 2019 年及今年公布「九龍城啟德道/ 沙浦道發展計劃」和「衙前圍道/ 賈炳達道發展計劃」後,短短三年內已有許多以往常訪的老店接連結業,令不少行程無以為繼。

新城潮州飯店經營至今已26載,食店位於九龍城衙前圍道,屬重建計劃附近範圍。(邱煒峰攝)
九龍城區內老店林立,加上保留不少戰前唐樓,街頭巷弄間充滿舊城氣息。(邱煒峰攝)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澳洲博物館推嬰兒友好導賞團 參與母親稱香港缺戶外哺乳設施

維園年宵攤檔競投今早最高成交價4.6萬元 無乾貨、快餐檔位食環署稱考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