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財經

港府撥100億實現香港再工業化 學者對前景看法分歧


圖:鄭浩恩攝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提及創新科技是激活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為實現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當局在今年內推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就多個發展方向制訂政策。有經濟學者認為如果佈局妥當則能令香港產業多元化,提供穩定產業鏈。然而,有其他經濟學者認為香港工業成本太高,未必達到政策目的。

李家超亦表示需要完善創科生態圈,實現香港「再工業化 」,首先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當局將會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由明年開始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分兩期完成其項目,其次在推進「再工業化」部分,設立「工業專員」統籌和督導「再工業化」的策略工作,協助製造業利用創新科技升級轉型。

香港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認為香港實現「再工業化 」是可行的,對香港來說是件好事,「雖然數年前政府已經提及「再工業化 」,但沒有實際的操作和成果。」他續指,儘管香港的工業成本高,但香港的工業屬於尖端工業,加上香港已是世界金融中心,與其他國家有較緊密的經貿關係。袁偉基認為從大層面看,如果實現了工業化,意味著香港的經濟結構將更多元化,同時金融業和工業可以互相協助, 形成協同效應。

然而,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則認為香港再工業化的可能性並不大,主因香港的工業成本太高,而工業商品未必有相應的市場,「香港的僱員薪水抑或地價都偏高,無法降低工業化成本,進一步降低可行性」他表示香港應專注自身最強的金融業,因市場仍未達到飽和階段,如綠色債券的市場可以推廣,亦能以長期規劃來分散風險。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施政報告多招應對人才流失 學者: 退印花稅及高端人才通行證作用有限

【2022 施政報告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