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到香港過去兩年共流失約14萬勞動人口,,李家超表示政策會著重吸納人才提升香港競爭力。相關措施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退還部分樓市印花稅等。
為吸引外來人才定居 住滿七年可退置業額外印花稅
為提高外來人才來港發展的誘因,政府容許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額外的印花稅,換言之,合資格人士從今日起在香港購買物業後,在港居住滿七年,可為住宅物業申請退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從價印花稅。現時香港住宅物業的印花稅主要包括四類,分別是$100至4.25%的住宅印花稅、15%新住宅從價印花稅、15%買家印花稅,以及10%至20%額外印花稅。
在沒有此計劃前,外國人士到港購買價值1000萬元的物業,需要繳交各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和買家印花稅,共需交300萬稅項。計劃實施後,合資格外來人才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首置物業可以退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不過退款需要扣除3.75%的住宅印花稅, 以1000 萬元的物業為例,即37.5萬元。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稱,退還印花稅的確提供一個誘因吸引人才來港,但香港一直主力培養本地人才,而外來人才在本地總勞動人口佔少數,非外來人才來港置業則沒有此優惠,加上樓市處於下跌週期,倒不如直接取消印花稅讓更多人受惠。
招攬人才方面,政府推出為期兩年「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共合資格人士需過去一年的年薪達250萬元或以上,以及於全球百強大學畢業,並且擁有三年或以上工作經驗。即使不符合工作經驗要求,但五年内在百強大學畢業生都可以獲得通行證,每年上限10,000人。
政府暫時未有正式公佈合資格的全球百強大學名單。根據Quacquarelli Symonds (QS) 公布最新世界大學排名,百強大學主要來自美國、英國、歐洲地區國家以及新加坡,內地亦有六間大學位列百強,包括北大、清華、復旦等。莊太量表示,「就算沒有這類政策,都不會請不了高端人才。」他解釋,一些大型機構既然能夠聘請年薪過百萬元的人才,人才有意來港發展主因並不會是政府推出此計劃,而是他們對香港前景的考量。
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支持創科成果商品化
另外,政府近年著重創科產業發展,為吸納及挽留相關人才,政府有意完善創科生態圈。當中計劃明年於「創新及科技基金」中設立全新「產學研+1計劃」,投放100億支持有潛力的本地大學創科團隊將科研成果商品化,並積極向內地和海外推廣香港科技產業發展,吸引新能源科技等產業的優秀企業和人才落戶香港;政府亦於今年內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配合50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以及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由2024年起提供的創科土地和空間,目標是未來五年吸引不少於100間具潛力或代表性的創科企業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莊太量指,創科產業是香港目前最需投資的產業,發展空間較大。他認為在過去數年裡,香港的創科公司主要以賣盤作為獲取資金的方式,但創新產品才是科創公司良性發展的體現。因此,本次施政報告也是有意引導科創公司以創新作為發展目標。他又稱,報告中提出完善創科生態圈,對吸引科創企業及人才極為重要,可能會使香港金融行業有較大發展,但因香港過去數年在吸引人才方面比較被動,各項人才招攬計劃無法馬上有效,需要各界配合。
圖片來源:Unsplash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 推行「紅隊」「簡約公屋概念」

港府撥100億實現香港再工業化 學者對前景看法分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