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北部都會區」,估計收回約700公頃私人擁有的濕地和魚塘,增設三個佔地合共1,220公頃的濕地保育公園。香港觀鳥會今(17日)發表調查報告,發現政府公布計劃後,有私人魚塘租金大幅上漲,漁戶被迫放棄續租。
漁民對「北部都會區」一知半解 魚塘租金大幅上漲
香港觀鳥會今年2至3月,以電話及面談方式為63位合資格參與「保育計劃」的后海灣漁戶進行問卷調查,九成受訪漁民超過51歲,超過七成在后海灣養魚逾30年。受訪漁民中有六成半以養魚為主要收入,近八成居住在魚塘區內。緃使后海灣漁民生活和生計將來很大機會受到「北部都會區」影響,不過,有75%受訪漁民在政策公布前並不知悉政府有意收回魚塘區,超過九成表示政策公布後政府未有諮詢他們。香港觀鳥會項目經理鍾振傑補充,即使部份漁民在公布前知悉有「北部都會區」計劃,但他們對內容一知半解,甚至誤以為與新界大西北發展計劃一樣。
調查中有九成受訪者是魚塘租戶,當中一半是租用政府地,一半是租用私人或袓堂地,有14%租戶表示過去半年租約條款有所轉變,包括租金大幅上升、租期縮減甚至停止續租等等,而轉變的魚塘全是私人或袓堂地。鍾振傑指,有魚塘年租由以往只是4萬元,半年前卻飆升至7萬元,漁民因此被迫放棄續租。
調查亦發現雖有九成受訪漁民收地後願意繼續養魚,但75%漁民希望可在原區養魚。逾五成漁民期望在政府租用魚塘繼續養殖,並建議租金定價要合理,另有近三成期望受聘於政府或其他團體。
團體促政府公布時間表 賠償模式中加入保育考慮
香港觀鳥會副總監胡明川表示,由於欠缺溝通、清晰時間表及收地範圍,令漁民難以計劃養魚和投放資源,甚至不再經營魚塘,她建議政府盡快公布保育計劃時間表及範圍,確保充分諮詢漁民,讓漁民能持續經營。
她又指,擔心私人地或祖堂地擁有者會因政府收地,而大幅改變魚塘操作或更改魚塘用途,甚至不再租出魚塘予漁戶,威脅魚塘濕地生態價值。她認為,政府可在收地賠償模式中加入保育考慮,例如:使用有植被塘壆、不設捕雀器具等,可獲額外賠償,以減少政策過渡期間的生態損失。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元朗過渡房屋「同心村」入伙 居民:居住環境改善

調查:幼稚園收生降逾七成出現財困 20間學校將9月停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