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摒棄成見認識性 從心治身的療法——性治療

根據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2021年調查,疫情下港人的性功能及性滿意度減弱,而近月香港大學更指出新冠病毒或會影響男性生育能力。但除了這些問題,社會亦存在不少有關性的迷思,如性交時會產生痛楚、性事不合是先天注定等。避忌談性亦令「性」更為神秘,受社會風氣影響,男女即使性生活出現障礙也難於啟齒,延誤求醫往往令問題漸趨嚴重,引起負面情緒及造成伴侶關係出現裂縫等。其實,性問題亦有「藥」可醫,而這種「解藥」便是從心理治療改善生理問題的療法––性治療。

性治療師:性是終生課題  盼患者從治療過程中接納自己

有專家指出,性治療是心理治療中的一個範疇,以治療性功能障礙及心理障礙為主,如性慾不足、性上癮等問題,以及性虐待受害者與施虐者的康復工作等,都是性治療的內容。人生不同階段或多或少會遇上「性」的困擾,如幼兒時經常捉摸自己的性器官,到長大後與伴侶性事不合,中年時更年期的困擾,因此性治療服務不限年齡,從幼兒涵蓋至老年都是治療的範圍。而性治療與一般心理治療無異,判斷是否需要接受性治療,關鍵在於對生活的影響程度。性治療師趙慈欣指,若性問題影響到正常生活或伴侶間的感情,如夫妻未能圓房、伴侶一方經常嫖妓等為雙方帶來困擾,便需尋求相關協助。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的性治療師李嘉恒指,教導求診者正確的性愛姿勢時,會運用到有瑜伽墊和兩性玩偶等工具。(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同性治療師的輔導環境、處理手法與工具各有千秋,但性玩具樣本、內衣、生理結構圖等都是性治療輔導室的常見物品,用來向患者講解及展示。不過,要治療性問題,治療師會先了解患者的「性史」,例如患者過往是否遭受性侵犯、對性的看法、性教育程度等,從中輔導患者以紓緩患者的恐懼,並進行一些「練習」。

以常見的女性性問題「性交疼痛(又稱陰道痙攣)」為例,性治療師會教患者「反向凱格爾運動」以放鬆骨盆底肌肉和達到恢復陰道緊緻,以及一些伴侶間的身體撫摸練習。治療師亦會為患者提供心理輔導如「認知行為治療」,即先了解患者的想法及影響他們的因素,從而着手引導他們思想,令性方面的行為得以改善。

每個性障礙患者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病因,無分對錯,而患者需要做的便是從治療過程中了解自己並找到出口。以虐戀 (Sadism and Masochism,簡稱SM)為例,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種變態的行為,但其實不過是性關係中的一種取態。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的性治療師李嘉恒分享曾有一對夫婦,男方鍾情於施虐者角色,經常光顧相關「服務」而對太太感到懊悔,細問下得悉他童年生活一舉一動都受父母控制,故長大後希望藉「施虐」找回主導權。李嘉恒作為主治醫師,先讓患者重新認識、感受自己,同時讓他明白自身行為或會對婚姻關係造成傷害,繼而商討如何在夫妻的性關係裡找到「主導」的感覺。

「身心社性」環環相扣 性滿足度不完全取決於性行為 

坊間常說要維持「身心社靈」(即身體、心理、社交、心靈)的健康,但趙慈欣認為保持「身心社性」健康更為重要,因性與社教化、個人健康及心理息息相關。她分享,求診個案中多數為夫妻因性交疼痛、與伴侶做愛不協調及缺乏性慾等問題而未能圓房。她發現傳統思想中被定型為較被動一方的女生反而較主動尋求協助,男方一般會靜觀女方變化才考慮尋求治療。李嘉恒亦觀察到,香港很多男士都缺乏性慾,他指受性別定型影響,男士經常隱藏自己的感受,長期壓抑產生的抑鬱會影響性慾。

性既是個人的取態,也是兩人的結合,更是社會議題。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於2020年的問卷調查中發現,與爆發疫情前比較,香港人的懷孕意向顯著下降,性活動次數、性功能及性滿意度都顯著減弱,可見性與個人和社會發展環環相扣。

疫情下港人減少用身體接觸互動表達感情,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調查發現港人在疫情下雖然性活動次數、性功能及性滿意度比疫情前都顯著減弱,但情感親密度反而加強。(圖片來源:協會網站)
趙慈欣創立「身心社性」(PPIS)的輔導服務,指全人健康護理須包含「身體、心理、人際、性健康」四方面。(受訪者提供)

 性問題可困擾一生,不止影響身心發展,夫妻性事不和甚至會破壞家庭關係,趙慈欣慨嘆,患者通常在性困擾嚴重至不能再忍受才求助,反而令復原時間更漫長,「(性問題)如同傷口般,一段時間未處理已經『爛到見骨』」。

李嘉恒指出,一般人大多會認為性治療成功的指標便是患者最終能成功發生性行為,但實際上沒有性行為不一定等於有性問題,就如他有接觸過個案是一對夫妻十多年來都沒有性行為。

性治療師趙慈欣認為,香港人對性的態度相對保守,且有羊群心理,故希望在朋輩層面多加推廣性治療,如找過來人分享求診成效。(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性教育至關重要 盼社會以平常心對待

要及早辨識性問題,有正確的性觀念至關重要,惟香港的性教育甚少深入談「性」。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下稱協會)會長吳海雅認為,預防更勝治療,做好性教育工作能大大減少需要接受性治療服務的情況。她表示,雖然現時市民對性的態度比以前開放,接收的性知識亦更廣泛,但仍存在不少誤解。她期盼社會能以平常心去學習性知識,以減低困惑及負面情緒,建立健康又滿足的性生活。

吳海雅憶述一位40多歲的女患者曾以為所有女性在性交時都會感到疼痛,因此多年來都在強忍不適,正正反映扭曲的性認知可能對市民的性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資料圖片)

社會上的性治療不單有私營服務,亦有一些社福機構提供輔導援助,例如明愛家庭服務中心、利民會、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等。吳海雅建議市民面對性困擾時,可向提供性治療服務的社福機構求助,費用會相對便宜。她又補充,某些社福機構會視乎求診人士的情況按機制調整收費,例如綜援人士面診時或可獲費用減免。而社會福利署的臨床心理服務科亦有為性暴力的受害者和施虐者提供心理評估和心理治療服務,若受助者在性生活上感到困擾或出現障礙,心理學家亦會建議他們向專業的性治療師求助。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港星帶動本地流行文化 疫情無減港人追星熱潮

疫苗接種中心大排長龍 市民為出入場所排隊打第3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