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I say I love you 只有愛恆久不枯」這句歌詞相信不少香港人耳熟能詳。香港流行音樂文化再度興起,本土明星亦重新回到鎂光燈下,他們的一舉一動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隨之而來的追星熱潮亦引人注目。明星代言的產品常被粉絲一掃而空,在街上的宣傳廣告成為熱門的「打卡位」、港人的「朝聖」之處。疫情下現場追星活動減少,但粉絲追星熱度反增,是什麼再次燃起港人的追星欲望呢?
社運引大眾關注本土文化 「貼地」明星成流行文化代表
本地明星的風頭無兩,男子偶像團體Mirror更是風靡全港,有學者相信,這是香港的本地文化重獲大眾重視的表現。澳門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專門研究流行文化的學者李展鵬認為,「明星就是流行文化的face(門面)。」他指出以前的明星代表香港文化的精髓,大眾追憶他們是因為他們盛載了地方文化、社會變遷以及身份認同的意義。李解釋,傳記式電影《梅艷芳》之所以賣座是因為梅艷芳具有代表性,即使非梅艷芳粉絲,也能從她身上看到香港社會的變遷以及她與港人的連結。他續指,當代明星正努力創造香港只屬於這個時代的東西,他們的作品嘗試突破,「折射香港的文化,能看到音樂以外的東西」,並非流於表面,而是蘊含文化意義。
也許香港明星能取代外國明星在港人心中的地位,靠的就是打着「自己人」的旗號。有粉絲表明喜歡本地明星的原因除了因為他們較「貼地」和語言相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作品外,他們的作品亦反映社會現況,引起共嗚,打動人心。喜歡Mirror的Proyee表示雖然可能是自己「對號入座」,但認為偶像的「歌曲與社會有呼應,令自己在混亂的社會有些許安慰,與自己有關係的時候就越會想聽。」
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深化了港人的本土意識,年輕一代開始追求「香港製造」、「香港人」的標籤。本地男子偶像團體Mirror及Error成員的粉絲Katniss認為,社會運動令大眾重視香港和廣東話的文化保育,越來越多人開始聽廣東歌。
熟悉的語言加上溫暖的話語,總是能把人連結在一起。沒有追捧本地明星的Kalinda說,即使自己並非港星粉絲,但仍會被他們對港人的鼓勵作用所觸動。她表示,例如有明星早前於頒獎禮奪獎致辭時,揚言要令香港樂壇重回亞洲第一,此番豪言壯語令同為香港人的她倍受感動。
本地明星優勝於外國明星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愛護香港,以及他們對本土文化作出的貢獻。喜歡本地歌手張敬軒的Venda一直關注本地歷史建築及文物的保育,當她看到張敬軒為保育本地文物出力,除了有共鳴之外,更增添了不少讚賞之情,「他(張敬軒)對香港文化有貢獻,所以好impressed(印象深刻)」。
大眾亦會留意明星的生活,當代明星的生活平民化,建立「親民」形象以及網上互動,令他們更具吸引力。李展鵬指新一代明星的打扮不再誇張,加上社交平台的興起增加了明星與粉絲的互動,「以前只有傳統媒體,不會有社交平台與明星這麼近(距離交流),甚至他發出帖文,粉絲就可以回應他。」予人平易近人、親民的感覺。
媒體創新直擊大眾取向 疫情反成港星助力
說起本地明星,大家普遍只會記得張國榮、周潤發,或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電視」)的演員。幾位粉絲不約而同地表示她們對以前港星的印象只停留在「電視上出現的人」,感覺比較老氣及年長。Katniss直言「小時候家中長開電視,以為明星就是TVB的演員」,以前覺得廣東歌千篇一律,現時卻有新印象,「沒有想過現在會有像ViuTV(的明星)一樣年輕、偶像派的明星出現」,並認為他們很有才華。
讓全球陷入困局的新冠疫情,反而進一步助長了本地的追星文化。疫情令粉絲無法到外國追星,只能將視線轉移至本地明星,李展鵬指香港流行文化工業於過去十多年嚴重走下坡,港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外國明星,令港星的影響力受挫;惟疫情下外地明星無法來港宣傳,加上娛樂活動受限,造就了一個讓大眾可以撥出心神和時間留意本地明星的空間。
他續指,過去幾年大眾開始思考香港的流行文化是否永遠只能追憶以前的輝煌,「香港不止有梅艷芳、張國榮」,喚起港人本地文化的關注,「很多東西是天時地利人和,就是Mirror誕生了,而Mirror背後又有ViuTV,ViuTV成功地吸引到一些比較年輕的觀眾。」
李亦指出ViuTV的崛起帶動了香港新一代明星風潮,他表示旗下藝人形象年輕、風格大膽創新的ViuTV,令過去幾十年間稱霸一方的無綫電視頓成老派,同時大眾早已厭倦TVB守舊的作風和一成不變製作模式。觀眾取向轉變,令新一代明星,尤其是ViuTV旗下的明星乘勢崛起,「無論是音樂節目、綜藝節目或劇集都見到有新意,製作成本不高,但很有創意,而且比較大膽」,成功吸引大眾,特別是年輕一代。他補充,網媒及粉絲專頁大都是由比較年輕的人經營, 而年輕一輩傾向支持ViuTV藝人。Katniss便是其中一員,她會在其經營的粉絲專頁上發布ViuTV旗下偶像團體成員的有關帖子。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默默無聞的世界冠軍--- 專訪氣槍實用射擊運動員謝濬謙
摒棄成見認識性 從心治身的療法——性治療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