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聞的世界冠軍--- 專訪氣槍實用射擊運動員謝濬謙
- 記者:何 嘉龍、符 芷琳編輯:姚超雯
- 2022-05-27
「嘭!」的一記槍聲打響了比賽前奏,謝濬謙作為香港主場的代表出賽,在九龍灣國際展覽中心內將戰靶逐一擊落。隨着最後一下槍聲漸漸消散,第一屆氣槍世界錦標賽在港隊勇奪16面金牌後落下帷幕。獲得世錦賽U21(21歲以下組別)團體組世界冠軍的謝濬謙本以為如此戰果定能向大眾宣傳實用氣槍射擊運動,卻不料翌日的報紙隻字未提;努力爭得佳績的他,還被朋友以「槍王」嘲諷。奪冠的輝煌恍若一場夢,終被現實打回原形,多年來的不懈努力似乎只是徒然。
初登國際賽舞台碰壁難適應 奪冠證明自己卻遭質疑
說起謝濬謙的奪冠之路,那可謂是「驚險萬分」,就連他自己也坦言從未想過能獲此佳績。他憶述,作為比賽場地的「九展」寬敞無比,每一記槍聲的迴響都會縈繞耳旁,完全不像過往的練習場地,熟悉的空間感和距離感在比賽時瞬間蕩然無存。陌生的環境本已讓他緊張不已,恰巧氣槍意外故障,需臨時借用他人的來比賽,「別說比賽了,那時更重要的是重新適應一把新的槍,感覺其實很奇怪。」在高手林立的國際舞台上,他第一日的賽事成績不如理想也在所難免。
謝濬謙笑稱當時年紀小,只當這場比賽是一次體驗。惟世界錦標賽的賽程十分緊湊,參賽者須在3日內無間斷地完成30個場景和場次的賽事,朝九晚六的比賽時間更讓謝濬謙直嘆是一種「折磨」。即使回家後,他也因無時無刻不在回想比賽細節而難以入眠,當年紀相仿的選手完成比賽後在旁談笑時,他卻滿心盼着比賽完結。然而在精神欠佳、筋疲力盡的的狀態下,謝仍出色地完成密集的賽事,成功躋身前十名。
直到冠軍獎牌掛在他脖子上那一刻,謝濬謙還是覺得難以置信。除了贏得冠軍獎牌,他還獲頒發主席金牌(President Medal),意味着國際實用射擊協會主席也認可其在國際賽事的佳績。從以前只能看着同伴奪得主席金牌,到現在自己也獲此殊榮,謝的臉上難掩喜悅,「(獲得主席金牌的)感覺『幾得意』!」他還謙虛表示,自己的成績不算突出,全賴隊友共同努力,方可有幸一同奪冠。

港隊在氣槍射擊世界錦標賽中奪得多個項目冠軍,本應值得全城祝賀,不過事後卻意外地無人關心,就連香港本地傳媒亦無相關的報道。談及此處,謝嘆了一口氣,承認有一點心灰意冷。他續指,並沒有多少香港人知道他取得的成績,以及認識實用射擊這一運動。甚至身邊還有人質疑他,是否真的奪得國際冠軍,「新聞沒有報道,(世界冠軍)哪裡變出來的?」 他多年付出的心血沒人看見,也沒人有興趣了解。
不少運動員都喜歡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運動的點滴,謝濬謙曾在社交平台發布自己實用射擊的比賽或練習片段,卻屢屢被新認識的朋友調侃為「槍王」;儘管有支持他的朋友,但他們對謝的比賽詳情卻一無所知。隨後他只是默默刪除相關視頻,不再向旁人展示。他最初發現甚少人了解實用氣槍射擊時,心裏很不是滋味,感覺一直以來的努力不獲認同和理解,「並非想怪責他們,只是無人知道罷了。」但後來他學會了自我開解,「作為運動員,自己清楚自己的成就便可,不為人知,反而樂得輕鬆。」
接觸源自兒時父親憑槍寄意 了解自身不足突破瓶頸
與其他因緣發現自己適合氣槍實用射擊的選手不同,謝濬謙與氣槍的淵源要從其父親說起。謝幼年時喜愛看動作電影,每逢看到劇中男主角以槍火搏鬥時,便會目不轉睛,「槍就像一種象徵,代表有個性和體現男子氣概,對我而言格外吸引。」
謝的父親由於工作關係而經常要出國,以致兩父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他笑稱,父親當時以「哄小孩」的方式騙他稱,自己是一名特工,需要外出執行任務,「他為了哄我,甚至不惜購買道具說服我,而我的第一把氣槍亦因此而來。」氣槍不只是一項運動工具,更代替父親,陪伴他成長。
他起初只當氣槍是思念父親的一種玩具,但自從與朋友玩「戰爭遊戲」(War Game)後,他逐漸對射擊技術有所追求,「每次玩完就各散東西,但沒有一種客觀標準評估自己,提升自己技術、認同自己。」於是,他上網搜尋相關運動並發現了實用射擊,遂報名參加新手班,開始有系統地訓練。

謝濬謙的射擊實力並非與生俱來,他也曾經歷過失敗。在某次比賽中,他由於太渴望奪獎和追求完美表現,導致表現浮躁,壓力加重,沒能好好分析戰略及活用自身優勢,令他從第一回合開始便頻頻失誤,造成「惡性循環」。最後雖進三甲,卻以1分之差輸給他曾經的手下敗將。落敗後的他潸然淚下,也意識到敗因正是在於沒有調整好心態。
正所謂「心態決定境界」,謝濬謙認為,心情的放鬆及經驗的積累或是突破瓶頸位的關鍵。及後,他遠離氣槍運動,自我反思近兩個月,並向曾奪個人項目金牌的隊員王梓謙學習處變不驚的心態。他續指有時選手會因外在因素導致心態失衡,例如槍枝出現卡彈問題,導致該回合失去分數,但王卻總能迅速調整心態,將下一回合當作新挑戰。「雖然心理質素隨着我年齡增長有所改善,但自覺仍未夠好」,重返賽場的謝濬謙,不再似以往比賽前緊握氣槍,務求在熟悉的手感下完成比賽,而是選擇在比賽前放下氣槍,放空自己,以平常心面對每一個難關。


前途未見明朗 但求持槍到老
中學時,槍會開放的日子並不多,謝濬謙十分珍惜可以練習的機會,即使住在偏遠的地方,他每星期都會抽一天放學後專程到槍會練習,放假也不敢懈怠。轉眼將從大學畢業,謝濬謙慨嘆,氣槍實用射擊未被社會接納,自己的成績未獲重視,政府亦沒提供相關資助。他頹然道:「當然目前仍會想努力,但當疫情下槍會關閉,或收到投訴後警察來封門,連一個練習的場地也失去,又如何能堅持?」
看到其他國家在疫情下仍然繼續發展實用射擊,並為運動員提供有系統化的訓練,本已只是靠運動員自己堅持的香港實用射擊,現在更停滯不前。他自言得獎與否已成浮雲,兩年多的疫情導致訓練中止,實力未知是否還達港隊標準。回想世錦賽時有國外選手特意追尋曾奪獎的香港選手,期待彼此之間的較量,現時卻只能無奈地看着有潛力的他們失去發揮空間。
謝拿起氣槍靠的是滿腔熱誠和對自我的肯定,即將踏足社會,氣槍實用射擊運動員雖未必是謝濬謙未來的職業,但他期盼自己「無論未來是否會規管槍械,我會希望自己繼續參與其中,享受當中所帶來的樂趣,直至5、60歲,甚至走不動時,還會想拿起槍枝瞄準,便是我的人生成就。」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靈性修行感悟人生 助迷失者克服恐懼 - 專訪身心靈治療師Gigi Chan

港星帶動本地流行文化 疫情無減港人追星熱潮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