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緊握直槓,利用腹部及手臂的力量撐起身體,使之與地面保持平行,雙腳在空中併攏——一面「人體國旗」於公園掛起,這看似違反人體力學的訓練正是街頭健身。街頭健身近年在本港掀起一陣熱潮,有人拍攝教學影片上傳網路,亦有人成立相關組織及舉辦訓練班。在新冠疫情期間,更有不少健身愛好者從健身房轉戰街頭,加入街頭健身行列。這項運動究竟有何吸引之處?

與傳統健身大不同 體操動作加入自由靈魂
縱使街頭健身與傳統健身均以鍛鍊體態為宗旨,但兩者卻大有不同。經營街健教學頻道的教練Jay認為,街健的動作能夠鍛鍊全身肌肉,與傳統健身有着明顯分別,「街頭健身的動作相對multitasking(多任務處理),一個動作會涉及不同的關節和肌肉。」他以掌上壓為例,強調該動作加強了肩膊、手關節、胸肌、背肌等部位的肌肉,能更有效地消脂修身。相對而言,在健身室鍛鍊的動作則通常依賴機器設備,較着重訓練單一部位,「你(玩)二頭彎側,就真的只是訓練二頭肌。」

街頭健身不止要求鍛鍊者發揮身心潛能,還追求在訓練出創新極限動作時所獲得的成就感。例如利用公園的直槓或單槓,就能做出人體國旗、暴力上槓等高難度極限動作。Jay認為,不少人對街頭健身存在誤解,以為只是單純地在公園鍛鍊身體,保持運動量和肌肉量而已,但其實街頭健身本身也充滿挑戰性。
Jay建議街頭健身愛好者可從較容易的動作練起,然後逐步增加難度,「如果你能夠做到很多次數的掌上壓,那你可以改做雙槓撐體,若然能力再提升,訓練推力可以改做俄式挺身。」至於想透過街頭健身鍛鍊身形,他則強調,最重要的是保持高動作次數。若想練成「鋼條型」身型,動作次數須保持在15至20次,才能突出肌肉耐力和線條;若想練得「大隻」一些,次數範圍則是6至8次。

疫情下封場無阻訓練 但運動推廣仍有難度

接觸街頭健身多年的健身Youtuber姜庭峰表示,自己訓練時多數會利用公園的單槓和雙槓,有時亦會自備輕便的器材如伏地挺身器等。不過,疫情也會使他常用的公園設施被膠帶圍封,但他直言會照常使用,「疫情初期都會擔心被警察告、被警察趕,但我想現在大家都應該習慣了。」在採訪的過程中,記者亦見到公園保安員驅趕使用設施的人士離開。該保安稱,公司有指引要驅趕在公園內的人士,對不願離開的人士會有懲罰,但具體罰則不便透露。
同樣是街頭健身教練的Jay指,疫情下健身室須停業,無疑促使了更多人接觸街頭健身。但他指出,由於限聚令禁止10至20人聚集,街頭健身的團體班被迫取消,初學者除了失去街健教練的幫忙和指導外,更失去團練帶來的樂趣。
想推廣街頭健身運動亦並非容易。Jay表示,每位教練經常會遇到「冇人識睇」的困擾。他提到自己起初拍片時,常常做出「慢上倒立」(即不依靠物件支撐倒立)等高難度動作,但觀眾反應欠佳。後來,他發現展示較容易動作時的觀眾迴響反而更好,於是投其所好,並在簡易動作中加上額外的變化,如在引體上升最高一刻時拍一下手下槓,令動作更加「爆」(有型)。
自己的進步。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葵廣式自救:小店「聯乘」 餐牌集大成】

【人物專訪】自由攝影師梁奕豪:記者身份不再 記錄初心不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