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刻刀、印泥、小楷毛筆、砂紙、硯台、墨等,是每位篆刻家的必備工具。製作篆刻印章時,先要用砂紙磨平印石印面,令其變得光滑;其次摹寫印稿,在印石上畫出印面的輪廓;然後用奏刀在印面上刻印,刻出字體後清理石面上的碎石,避免石屑破壞印泥,影響加蓋印章的效果;最後,視乎線條的粗幼及整體結構,再作修改。經過數個步驟後,一枚篆刻印章自此誕生。製作一枚小小的印章,不但講求師傅的雕刻手藝,而且講求匠人堅持。
將情感轉化為刻印 陰陽印章效果顯不同
鄭榆是一名當代篆刻家,在台灣藝術大學留學時主修「書畫印」,書法、水墨、印章都是他的學習範疇,而他卻醉心鑽研「篆刻」;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流返港,把自己領悟到的篆刻手藝,以開班授徒方式宣揚予人。鄭榆表示,篆刻涉及玄學,蘊含道教和佛教思想,而整個篆刻過程則是種個人修練,一個印面方格可刻有許多東西,如把情感刻印在印石上,頓時令印石顯得格外多變和具氣勢。對他來說,在文字學上篆刻屬抒發方式,將感受釋放、把情緒雕刻在一枚印章上,可被視為情感轉化的其中一種,「刻印過程很解壓,十分舒服。」
篆刻可分為「陰刻白文」及「陽刻朱文」。「陰刻白文」的特點是,印章線條被刻至凹下,而印章塗上紅色印泥並蓋上紙張後,可見未被雕刻部分則呈紅色,而文字部分則呈白色;反之「陽刻朱文」則指,文字被雕到凸出,經紅色印泥加蓋後,被雕出部分及文字部分則呈紅色。鄭榆指,兩種篆刻方式的呈現效果不同,「陰刻白文」的線條輪廓較厚實、豐滿和工整,而「陽刻朱文」主要由幼線條組成,故文字顯得秀麗、設計多變。大篆是篆刻的其中一個款式,亦是較多人採用的一款風格,「因為較具特色、可愛、風格不同且多變,較受人歡迎和喜愛」。
吳錦泉:本地顧客講求口碑及手藝 從溝通了解客人創作要求
被喻為「圖章街」的上環文華里,有多間售賣篆刻印章的店舖。在文華里經營印章店逾3三十年的篆刻家吳錦泉,在1980年拜師當學徒,學習到篆刻手藝,從執拾字粒、卡片、倒膠印等雜務開始學徒生涯,後期才直正式坐下、專門學習雕刻石印手法及技術;整個學徒生活一共維持八年,出師後吳錦泉選擇自立門戶,開展篆刻家生涯 。
吳錦泉指,自創辦印章店以來,大部分客戶是外國人,當中不乏日本、台灣遊客,有時外國人途經文華里,亦會留意這門手藝,願意停下腳步到店舖訂購印章。相比外國人對篆刻的好奇心,吳錦全眼中的本地顧客講求口碑及手藝,當客人滿意店舖做出的印章成果,便會回購且推薦予別人,「前輩曾說過,答應別人的(要求),就要相應地做出來。這樣做可令其他人對你抱更大誠信,這就是篆刻到至今仍有市場(的原因)。」吳錦全認為開設篆刻印章實體店舖令他清楚了解客人的要求,而且可從與客人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更多製作靈感。
保持嚴厲雕刻標準 着重印章成品效果
隨著科技進步,不少傳統工藝逐漸被淘汰,但一眾篆刻家卻堅持以手工製作篆刻印章。鄭榆表示,人手才能夠控制刻畫印章的每一筆、每一畫的力度和角度,而人手做出的印章層次感和效果是機器做不到。吳錦泉時刻強調,經常練習篆刻手勢,且保持良好心態才能使這門手藝不斷進步,篆刻家要因應每位客人要求、問及其印章用途,才可挑選最適合印章的字體,不能一成不變。吳錦全則說:「我們有一個口訣:『將雕刻刀化成筆,將刀運用自如,如同毛筆一般。』」
曾辦篆刻藝術展覽的全職篆刻家江凱勤,則有屬於自己的篆刻標準,例如:雕刻線條的粗幼、間距必須相同、字體的上下左右線條必須相稱,以及文字不會被雕至直角等,「若名印 (意即:印有姓名的印章)出現90度直角會令人覺得對方是兇惡、有稜角的人,視覺藝術作品講求美德,而能否透過視覺藝術將美德呈視出來,是篆刻的一大重點。」
本地篆刻文化關注度少 盼以其他方式薪火相傳
鄭榆慨嘆現代社會對篆刻關注度較少,惟對本地篆刻藝術發展前景抱樂觀態度,「過去數年,較多修讀藝術的學生出國留學,導致缺乏本地藝術家。但這批學生陸續回流返港,長遠有助更多香港人接觸藝術,改善文化風氣。」對他來說,香港是資訊科技發達的地方,很容易在外地建立宣傳篆刻的平台,拓展本地篆刻市場至海外。
江凱勤認為本地篆刻手藝只是轉換學習模式,儘管有別於以前拜師學藝的傳承方式,惟仍能把篆刻手藝延續至下一代,「在香港,篆刻可以不同方式承傳,不一定只靠跟從師傅(拜師學藝)。篆刻可以被當成興趣、收藏等,未必每一個人都是篆刻家。」他續指 ,令篆刻藝術不至於沒落,只要專注刻好每一枚印章,定會吸引外界欣賞和購買,這種購買模式便是延續及推廣篆刻的方法;此外,篆刻可被放於畫廊、藝術館、博物館裏展出,從中推廣篆刻文化。對於「保育篆刻文化」之說法,他則認為人們不應把篆刻說成需要被「保育」的東西,這如同介定「篆刻文化已死」。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不為性別加上框架——專訪醫科生跨性別人士 Ming Chan
城市之美藏於細節 霓虹招牌藴含文化歷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