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社政

【2021施政報告】關注老人團體: 合併長者生活津貼治標不治本 需完善安老政策


 
林鄭月娥今(6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宣佈將在明年下半年合併普通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下稱「長生津」),劃一採用普通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居港滿一年的合資格申請人可領取高額津貼。有長者認為合併長生津仍不足以應付生活開支,另有不合資格的長者希望政府可放寛資產限額。老人權益中心主席張繼炳指,安老津貼政策欠前瞻性,受惠長者人數有限。

現時申領普通長生津的單人資產限額為36.5萬 ,67歲的梁婆婆現租住在58年樓齡的私樓,即使政府放寬申請長生津的資產限額,惟她不符合申領津貼資格。她現時每月需繳付7000元房租,以及約4,500元的生活費,目前單靠儲蓄只勉強應付生活開支。「政府應該幫助夾心階層。」她說,個人資產比限額超出逾20萬 ,政府應調高限額至100萬至200萬元,以及發放租金津貼援助不合資格申請公屋和社會津貼的長者。
 

67歲的梁婆婆說,她的單位牆身剝落,且大廈電梯經常出現故障,現時只靠儲蓄過活。

 
現時正領取普通津貼的70歲楊伯伯則因劃一長生津限額而受惠,他的資產超額約2000元而未申請高額津貼,津貼劃一後他將每月多享約1000元。然而他認為,即使能領取高額津貼也無助安老,因津貼金額仍不足補貼每月6300元的租金和4000元的生活開支。他又表示,不論是申請公屋制度,還是長生津的入息及資產審查制度均出現問題。「公屋申請者的入息超300元都唔得,但成功入住後(入息)超3000元都得。」

 

70歲的楊伯伯指,政府取消長生津申請者需連續居港最少1年的要求,對香港永久性居民不公平。

 
老人權益中心主席張繼炳表示,只有約5萬名長者在長生津劃一後受惠,他相信長者對社區安老服務的需求不會減少。他指,政府若無規劃具前瞻性的退休保障,即使長生津的資產限額調高多少,覆蓋範圍仍不足夠;並建議,政府應落實「全民退休保障」(下稱:全民退保)才能讓所有長者受惠,「全民退保(與長生津)不同,毋需資產審查。無論你有多少資產,一到退休年齡就能拿。」他補充,全民退保的金額隨通脹改變,但較長生津具彈性。

 

老人權益中心主席張繼炳(右)認為,比起劃一長生津,落實全民退休保障才能令所有長者受惠。(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負責安老服務的社工李先生(化名)稱,長生津劃一後確實能幫助到部分長者的生活,不過「派錢」只是對長者最基本的援助,有長者未必能清楚善用這筆錢如何改善生活。他認為,將金錢投放在教育長者尋求協助、發展樂齡科技及確保醫療服務,才是真正幫助長者。他續指,許多長者出現困難時,不知該從哪個渠道尋求協助,「只有非牟利組織負責提供資訊,而社會福利署則沒有的。」他強調,劃一長生津絕對不會令現有的安老服務變得簡單,相信未來社會對鄰舍中心、地區中心的服務需求將持續增加。

 

社工李先生引述最新數據,現時長者院舍平均輪候時間為40個月,若無指定地區長者亦需要等大約3年。

 
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陳澤群認為,是次施政報告缺少安老服務及院舍服務的具體安排,劃一長生津只能短期補貼長者的生活開支。在有餘錢時,參與康樂活動,但實際上無法長遠解決安老和長者貧窮問題。他又指出,高額長生津提供金額3815元只佔入息中位數19%,亦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建議政府將補貼金額提高25-30%。他續指,提高綜援金額比劃一長生津更迫切,綜援標準金額跟高額長生津皆為3815元並不合理。

 

陳澤群表示,將強積金轉入年金的做法較適合不急用錢又擔心投資風險的長者。

 
現時安老政策的主要方針是「居家安老」,陳澤群指政府對照顧者的援助不足,故建議將「照顧者」列入全職職業,資助他們照顧家中殘疾或患病的長者,並提供就業保障,解決長者遭受僱主歧視的問題,才能長遠、有效地協助長者安老。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2021施政報告】葉劉淑儀大讚施政報告高水平高質量 有助脫離殖民地思維

【政黨意見不一 批評受眾非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