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股價錄得爆炸性增長。恒生生物科技指數以高達49.5%的全年回報,跑贏恒生指數的-3.7%。
然而今年市場憧憬經濟復甦,股價偏高的科技股全線下滑,投資者轉買舊經濟股如銀行等。華晉證券資產管理投資總監馮宏遠預期,未來兩年全球利率將重上2.5厘以上水平,整個生物科技板塊將會繼續受壓。
自港交所(388)於2018年放寬《上市規則》,容許未有盈利的的醫療健康公司上市後,積極宣傳香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資中心,至今吸引近30間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Biotech)來港上市,該等公司名字後有「B」字以作識別,因此被股民稱為「B仔股」。在12月底更有首批「B仔股」獲納入「港股通」,供內地投資者買賣。
不過,富昌證券聯席董事譚朗蔚認為,即使納入「港股通」,這些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股,也難以承接去年的升勢。
生物科技股去年升勢亮眼 惟後市料受壓
去年適逢新冠肺炎爆發,港交所指出港股中至少有8間生物科技公司正研究肺炎療法。有研發肺炎疫苗的公司股價現驚人升幅。康希諾生物錄得逾270%的一年累積升幅;與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美股:BNTX)合作研發疫苗的復星醫藥(2196)一年則累升近70%。
不過今年各國開始疫苗接種計劃,實體經濟料逐漸好轉。少了疫情概念加持,加上2月尾起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率飆升,馮宏遠預期未來兩年全球利率將重上2.5厘以上水平,生物科技板塊將受壓。
富昌證券聯席董事譚朗蔚表示:「資金應會轉陣至受惠高息口的銀行股,預期生物科技等高增長股份受壓,會是至少維持一季的氣候。」
但生物科技股的業務多元,當中不乏研發癌症、罕見病等重症藥物的公司。宏匯資產管理董事及投資策略總監林嘉麒說:「不是每間公司都只研發疫苗,不少企業專攻癌症或罕有病的藥物,也有一定商業價值。」
林嘉麒亦認為,隨環球股市近日調整,生物科技股的股價終於回落至正常水平,相信受影響的只會是炒疫苗概念的股份。他認為,三月的業績期將有更多研發消息供分析員調整預期,相信短期生物科技股有機會炒上。
部分公司未有盈利 只靠憧憬難吸引長線投資者
2018年起港交所在《上市規則》加入第18A章,容許未有盈利的醫療健康公司,主業包括生物科技、醫療器械,亦可來港上市。這些股份也被被股民稱為「18A股份」。
去年12月28日,更有首批共6隻B仔股獲納入港股通,供內地投資者買賣,包括啟明醫療-B(2500)、亞盛醫藥-B(6855)、康方生物-B(9926)、康寧傑瑞製藥-B(9966)、諾誠健華-B(9969)及沛嘉醫療-B(9996)。
其中三隻股份諾誠、康方及沛嘉,上市不足一年即獲納入「北水買賣名單」。馮宏遠指出,這批B仔股上市時市值已超過150億元,遠超納入港股通所需的50億元市值門檻。
不過港股通消息只短暫刺激股價上升。馮宏遠說,今次獲納入的B仔股市值都不小,所以股價單靠消息很難炒上。「過往有不少小型股的市值僅僅過關後,突然被納入港股通,才會吸引內地資金短炒,很容易推高股價。」
富昌證券聯席董事譚朗蔚則坦言,未有盈利的B仔股只炒作憧憬,難以靠單一消息刺激股價。「不少公司同時研發20至30種藥物或產品,要經過多次臨床試驗,才有機會獲得內地藥監局批准使用,到時才可能有盈利。」他表示,去年牛市時,投資者可以接受沒有基本因素支持的B仔股,但目前市場調整時難免會面對沽壓。
投資生科股猶如「沙中淘金」 選擇大公司前景較明朗
生物科技板塊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亦愈趨蓬勃。據港交所文件顯示,2020年以來共有23家醫療健康企業在港上市,至少有10間是生物科技公司,融資共980億元,均為內地公司。當中有六成(14家)是未有盈利的公司,共融資400億元,佔總融資額約四成。
而去年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曾在交易所的生物科技峰會上提到,「展望未來5年至10年,香港可望成為全球最大生物科技新股集資市場。」港股的生物科技板塊能否受惠港交所的策略?
對於港交所的目標,馮宏遠認為,將會有不少內地公司從美國回流香港上市。不過香港要超越美國似乎言之尚早。他表示,外國的生科公司會優先選擇在美國掛牌。而美股亦不乏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但公司背景通常較紮實,創辦人都在大藥廠出身,獲創投基金投資後再逐步推上市,例如與美國製藥龍頭輝瑞(美股:PFE)合作研發新冠疫苗的BioNTech。
馮宏遠認為,投資生物科技股前要研究市值和整體潛在市場(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內地生物科技公司中,他較看好一些外包研發機構(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如藥明生物(2269),以及研發蛋白藥的信達。
「(信達研發的)蛋白藥的應用範疇較大,而且技術簡單,與外國藥廠的技術差距較少。」馮宏遠建議投資者,在股份市值跌至800億元左右,即股價約54.9元時再吸納。目前信達市值約1200億元。
《彭博》有分析指,去年疫情期間,內地CRO表現勝外國同業,並有望在2021年維持銷售增速,同時或與跨國大藥廠合作,協助外國新藥物進入內地市場。《彭博》亦點名藥明生物今年全年銷售有望增長97%。
近年有三間B仔股上市後扭虧為盈並擺脫「B字尾」。林嘉麒表示,投資者可以考慮這些前B仔股,包括信達生物(1801)、百濟神州(6160)及君實生物(1877);並認為投資者想捕捉擺脫「B字尾」的時機,可留意公司有沒有大行跟蹤。
譚朗蔚則認為,現時市況「嚴重不適宜估底」,但較看好康方生物前景。摩根大通早前首予康方「增持」評級,目標價70元,股價仍有30%上升空間,主要看好公司癌症藥物年內將獲美國藥品管理局快速通過使用,有望拓展海外市場。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湯家驊認為林鄭月娥連任未必是壞事】
Coinbase上市翌日收跌 股價微跌1.6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