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元朗大橋街市三十多年的「冠香行香莊」,一年大部分時間是香燭店,新年時則會掛上大紅掛春,中秋時就會掛上五光十色的燈籠。幾年前的中秋,掛上一排燈籠令店舖有如時光隧道,成為打卡熱點。
香燭店長子蔡國浩,現在即使有正職在身,每逢中秋還是會抽空一個月的時間在店舖幫忙,每年堅持設計新款燈籠,希望為香港增添多一分節日氣氛。父母大半輩子經營、陪伴他長大的香燭店,對他來說有甚麼意義?
從小打理店舖 趣事奇客見怪不怪
45歲的蔡國浩從小在香燭店長大,自幼放學和假期都會幫忙打理店務,遇過各種各樣的趣事,亦有千奇百怪的客人。元朗圍村人重視拜神,一年間因應不同的節日,所需的香燭用品搭配有所不同,「他們見我是小朋友,以為我不會搭配,生怕我拿錯東西。」不過經過一段日子,多虧父親的教導,客人漸漸認得這個在街市「會執衣紙的小朋友」。


當時標價多用毫子,一次交易會有很多零頭尾數,「他們質疑小朋友心算會計錯數,覺得不可能計到那麼多零頭。」於是他便手寫算式,讓懷疑的客人都看得嘖嘖稱奇。說到童年趣事,蔡國浩言談間染上笑意,「每次回想起來都會笑。」
他亦提到有一些外國人前來觀光,購買祭祀用的金銀衣紙,他不禁失笑,「我也不知道他們買回去做甚麼,可能因為是從來未看過的東西,所以覺得新奇吧。」
擺賣燈籠成契機 續未圓設計夢
蔡國浩指,當初市道不好,鄰近他們攤檔的店家紛紛不續約,於是街市攤檔的租價變得很低,他們便順勢把附近的攤檔都租下,一開始只是為了存放更多香燭存貨,中秋也會應節擺賣燈籠。隨着時間過去,香燭店的生意越來越好,他們越租越多攤檔,可以擺賣燈籠的位置也更多,於是形成了十幾個攤檔掛滿燈籠的景象。
他又說,母親堅持擺賣傳統燈籠,與本地為數不多的傳統手工藝師傅合作,但起初的款式只有師傅熟悉的幾款,不外乎兔子、楊桃等等。 直到五年前,有年輕師傅接手,願意接納新事物,他開始與師傅商討設計新款式的事,自己構思、起稿,用鐵線起模,並與師傅溝通,一同修改。
「我對設計一直都有興趣,但以前家庭環境不許可。」正職為水電工的他,有一個設計夢藏在心底。他經營的社交帳號追蹤了不少分享藝術作品的帳號,對他來說,設計燈籠是一個機會,讓他可以大展拳腳,實現自己的所思所想。
設計被盜合作決裂 執着設計蓋辛酸
設計從來不容易,簡單的構思可能要花上數年的時間去修改。今年新推出的恐龍款式,是他四年前就開始設計,修改至今年才滿意。他笑言,去年推出的鯨魚款式,亦是調整至第五版才滿意,「寧願再等幾年都想做到最好才放出來。」訪談期間,蔡國浩拿出手機,如數家珍地介紹他的設計。說到一個已經做了幾年的設計,他遺憾地指,由於與師傅溝通不太順利,「我想要心形鎖匙的模樣,但師傅就只造了鎖匙形,」一直未能做到他心中理想的成品,至今仍未能推出。


蔡國浩坦言,只有一人之力難以負擔製作燈籠的大小事宜,所以他前幾年與一個行內朋友合作。提起合作,卻勾起他一些不愉快的回憶。那位朋友將他設計的款式和原料據為己有,更威逼他要繼續合作,否則不會歸還設計模板。雙方因此分道揚鑣。然而,當時已臨近中秋,他仍決定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重新選料造貨。幸好當時有其他行家的幫忙,最後有驚無險,在中秋前順利製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對他珍如至寶的設計亦未經他授權就被人抄襲並另作售賣,蔡國浩語帶無奈地說:「雖然如此,但仍然多謝他們欣賞我的設計,或者(他們這樣做)是想和我們合作吧。」
設計雖然辛苦,但最花費心力的是尋找製造燈籠的材料。香港的布料市場狹小,他踏遍深水埗的布匹店,亦試過一天來回香港和廣州,目的只為尋找一塊合適的布。蔡國浩說,舊時會用柚皮、廁紙筒等等材料自製燈籠玩,一年中秋可能只買得一個玻璃紙燈籠。不過,用玻璃紙造的燈籠一不小心就會燒著破掉,所以他很珍惜。對此深有感受的他,現在致力製造又漂亮又耐用的燈籠,「希望他們學會珍惜。」



用燈籠寄語社會 以社會發展鼎承傳統
他又慨嘆,隨着時代變遷,香港的節日氣氛越來越平淡,近幾年更是,「(節日氣氛)當然相差很遠,以前到處都是小朋友玩燈籠、蠟燭,現在可能一家人都未必聚在一起。」縱然如此,他仍堅持設計傳統燈籠。「近兩年的鯨魚燈籠寄託和平象徵,希望緩解社會緊張的氣氛。」他又特意為今年推出的恐龍燈籠添上一雙翼,盼望它有如火龍一樣驅除瘟疫。
對於未來發展,蔡國浩明言,會繼續堅持設計和製作傳統燈籠,亦有計劃接手香燭店,並打算開拓更多經營渠道去,目前首先考慮利用網絡和快遞,讓更多人能買到傳統燈籠,「看到客人拿着燈籠、開心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本土速遞抗壟斷 轉型合作互補不足

疫情持續——香港留學生何去何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