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這邊傳來一把稚嫩的聲音,清脆響亮。一個小女孩站在遊行人士中間,拖著身旁的母親,水汪汪的眼睛裡載滿堅定,卻不能掩飾那份純真的稚氣。「反抗!」接下來是一群和應的成年人。本港反修例運動持續超過五個月,不時可於集會及遊行活動中發現小朋友的蹤影。兒童對社會運動感到好奇,甚至參與其中,家庭及學校教育都肩負著不可或缺的啟蒙責任。
撰文、攝影 : 黃寶詠、許綽藍 編輯: 林蕊晴、張潔榆
焦糖媽媽:由恐懼到了解抗爭
五年前的雨傘運動,是焦糖媽媽 (化名 ) 第一次帶同兒子上街,兒子當時只有3歲。她形容自己是一名「深黃媽媽」,連兒子睡午覺的時間,也會把握時間推著嬰兒車帶他到金鐘參與遊行。她表示:「基本上金鐘警方清場後的絕大部份遊行,我都有帶兒子一同參與。」
與五年前相比,兒子於反送中期間的「上街」的次數可謂廖廖可數。6月9日的「百萬人反送中大遊行」, 她因擔心照顧不了兒子而沒帶他上街。直至6月12日,兒子看著新聞片段中的警民衝突,突然說出一句:「媽媽,我不跟你出去遊行了。」6月16日,她再詢問兒子會否與她上街遊行,更遭兒子拒絕。焦糖媽媽認為兒子只從直播感受事件不是辦法,經過多番說服,兒子終於願意答應跟隨父母上街遊行 。焦糖媽媽解釋,在家中觀看直播已讓兒子傷心,他不願看到任何人受傷,尤其是家人,「他的心靈或許受到創傷,在面對政府和警察時,他除了感到害怕,亦覺得外面很危險。」
7月28日,她和丈夫帶同兒子來到銅鑼灣,到達現場後大部份道路已被堵塞,有示威者正拆除欄杆,又運走部份鐵馬及垃圾桶築起路障。她形容當天是兒子首次近距離目擊抗爭行動,但他表現冷靜,默默觀察周遭環境。兒子不時提出問題,「爸爸媽媽,為何警察這麼殘忍?」焦糖媽媽回應,「因為他們只是聽從政府去執行工作,選擇放棄個人判斷能力。」她希望能儘量簡化事件的來龍去脈,向兒子解釋原因。及後,兒子主動提出希望到前線幫忙,又把自己身上的東西掏出來,甚至向媽媽取得一把雨傘,希望遞給前線抗爭者。兒子又表示,「我不想回家,想留下來陪哥哥姐姐,可以留至天光嗎?我害怕警察會打他們。」回家後,兒子還惦記著現場情境,久久難以入睡。兒子對反送中的理解,逐漸由電視畫面變成個人經歷,由感性變成理性。後來,兒子更效仿父母,將利是錢捐助予前線抗爭者添購物資。
琴詩媽媽:暴風雨過後 太陽總會回來
琴詩媽媽曾任職記者,昔日採訪遊行也看過萬人空巷,她會帶同三個女兒一同上街,參與六月初的反送中百萬人遊行,希望女兒理解和見證香港人的和平遊行。她認為,比起父母的刻意灌輸,孩子對事件的親身經歷更為重要。她相信每名孩子都有能力去辨別基本是非,但承認只有讓孩子親身經歷過,日後才能與她們深入探討事件背後的對錯。
談及部份示威者對港鐵縱火,但「和理非」仍不願「割席」,她指出「成年人雖然可以理解背後原因,但這些行為本來就不對,所以我不會強行將其美化。」她又提到,政治無所不在,故擁護甚麼人並非關鍵,重點關乎普世價值 ,例如誠信、愛、民主自由、尊重等等。
琴詩媽媽也愛與女兒讀書,最近常讀的一本是《暴風雨過後》,是在法國恐襲過後由法國心理創傷專家出版的兒童書籍,講述一場「暴風雨」為小女孩的家帶來可怕的巨變。
與平時講故事一樣,琴詩會從頭至尾講述故事一遍,期間女兒會不斷發問,例如何謂「恐怖分子」,「我會向她們說明世界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恐怖分子對平民有甚麼威脅,甚麼是『免於恐懼的自由』等。」琴詩形容,與女兒閱讀這本繪本時心情沉重,「香港沒有恐怖分子,但我們的城市現在充滿恐懼,警察對我們而言可謂另類的恐怖分子,他們已不再是保護我們的警察叔叔,我們從電視看見很多警察胡亂打人,胡亂執行私刑。我們覺得很恐懼,很恐懼。」
故事尾段提到,「暴風雨離開後,太陽總是會回來。」琴詩媽媽解釋,「我希望小朋友在閱讀過後,能明白多壞的事總有過去的一天,而被恐怖分子殺害及殘害的人,我們永遠都會記得他們。」
莊爸爸:不希望灌輸仇恨
莊爸爸兩位兒子分別6歲和8歲,第一次接觸反送中議題,是透過收看香港電台時事節目《頭條新聞》 。他陪同兒子收看由羅啟新有份出演的「食淋啲」環節,講述「桃反條脷」。莊爸爸表示,「作為父母我會倡議上街遊行,因為這件事是屬於全香港人的事,所以我們要向政府展示民意。」他坦言,自兒子出世以後,他和太太本來都很少讓兒子看電視,因擔心內容不適合兒童收看,所以《頭條新聞》可算是特例。
兒子升讀小學後,莊爸爸才開始讓他學習時事知識,強調兒子都是透過自己及太太去接收二手資訊。被問到當兒子在遊行期間觀察警察時,會否有任何特別表現,莊爸爸形容,兒子當時純粹感到好奇和「少少」緊張。他又表示,不希望特別去塑造警察的形象,因為「我們往後仍會在香港居住,警察是我們必然會接觸的人,但林鄭月娥卻未必,故我不希望兒子很早便仇恨這份職業。」
莊爸爸曾向兒子解釋過甚麼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革命是會流血的,爸爸『搣』你一下都有機會流血,更何況是革命?」雖然運動前景未明,他從沒想過移民,而育兒方針都是圍繞「香港是我家」的概念,應好好愛惜香港。「我們不是只著重硬件、閘機,但更希望現存公平公正的制度及精神得以承傳。」他又假設,若兒子長大後提出參與前線抗爭行動,他會反問兒子身心理是否已準備好,看看兒子會否在討論中改變主意,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到甚麼再決定。他又指,「當成年人不願意 (為香港的前途) 付出更多的時候,往往需要由別人的孩子替爭取。」但強調每個人需為自己作出的選擇負責任。
阿Zac:盼學生理解對立意見 勿馬上割席
除了家庭教育,小朋友亦會於學校接收時事資訊,小學教師阿Zac任教的學校清楚指出,教師不得主動提及有關反送中的內容,因擔心引來家長的不同意見,他亦不會刻意加入個人看法。「若學生主動提及或與教授內容有關聯,是絕對可以拿來討論的,但作為教師應小心處理。」他在教授常識科時會比較各份報章的內容,有時更會讓學生觀看網上直播片段,以作對比。
於運動初期,學校未就反修例議題作出任何規範。那時候,阿Zac仍無需有太多避忌。身為訓輔組導師,他曾要求眾初小學生將當天為雨天的事實說成晴天,結果學生選擇了服從,這倒讓他非常失望。他表示,「我期望透過比喻,帶出中國共產黨,就像類似這樣的政權」,希望他們明白權威未必是正確的。他認為初小學生有這些意識經已十分足夠,待他們日後成長,自然會發展出批判思維。
阿Zac 認為,兒童的政治啟蒙主要受家庭教育影響。他引述兩名學生的對話解釋,其中一名學生的父母為中學教師,而另一名的父母則來自內地,前者言談間會用「死黑警」等字眼,後者則會視示威者為「搞事」的人。被問到如何介入調停學生之間的口角,他表示,「我不介意學生透過排斥別人去表達意見,反而希望他能嘗試理解為何對方會持相反意見,而不是要馬上割席。」
身教勝言教 家長需耐心引導
現任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葉建源指出,學校與家庭的政治啓蒙對兒童影響同樣深遠。無論是家長或教師,成年人對小朋友的教育不單止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他舉例說,「例如一個有民主素養的老師,在討論社會些具爭議性的議題時,會一方面聆聽學生意見,亦會將自己的看法與同學分享,互相作理性溝通。兒童感到自己的意見被聆聽及尊重,同樣會學懂去明白及尊重其他人的見解。」
教育局回應表示,因應近月的社會事件,家長應與學校保持溝通。同時,家長亦應加強與老師的協作,幫助子女以持平理性的態度認識社會事件。教育局局長曾於8月29日向全港家長發信,籲請家長多關心子女的想法,耐心引導,以免他們參加危險或違法的活動。 高教公民研究總監鄒崇銘博士認為,在家庭政治議題討論中,家長不宜過早就事件下判斷及結論,問問題是個較好的溝通方式,嘗試多詢問小童意見,開放討論,並避免一開始便表明自己立場。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從自虐到自愛 愛滋病帶菌者的自主人生
全城催淚煙瀰漫 動物受苦誰負責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