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跌打制度漸趨西化 傳統手法恐不復見

跌打是一門傳統中醫技術,不論跌傷、扭傷、撞傷、碰傷,香港人都會向跌打醫師求醫,醫館時常門庭若市。中醫註冊制度實施後,為跌打文化帶轉變,學習跌打由師徒制轉為學院制,有骨傷科醫師認為此舉能確保醫師質素,但有跌打師傅擔心傳統的跌打技術因此失傳。

力爭上游 與時代緊扣

在大埔廣福道遊走,一股濃郁中藥味撲鼻而來,抬頭督見「趙文發醫館」的招牌高高掛在門上。招牌有點變黑,是醫館經歷滄海桑田的痕跡,也是師傅經驗的證明。踏進醫館,環顧四周,擺有兩張被病人坐滿的長椅、一輛放滿藥酒的多層推車、牆上掛著寫有「骨科聖手」的鏡面,是傳統而熟悉的跌打醫館。

跌打醫師趙文發因一次受傷立志成為跌打師傅。他小時候因一次跆拳道練習時拉傷而向跌打 師傅李錦雄求診,經師傅「鬆筋」一次後便痊癒。他當刻驚歎不已,沒想過三兩下「手勢」 就能趕走痛楚,既讚歎跌打的神奇,又祟拜李師傅的醫術,於是馬上拜師學藝。決心成為跌 打師傅的趙文發,課後和暑假都會到醫館學習,學師 10 年,終於在 1991 年滿師自立門戶。

趙文發在 30 歲那年,意識到香港是知識型社會,要有學歷才能說服客人。因此他不斷進 修,在中港兩地的大學和中醫學院修讀中醫及骨傷科相關課程,趙文發坦言,自己不是為跌打技術而去進修,但以往他只懂診斷卻不懂表達,故甚少向病人解釋病症,曾有病人因此認 為跌打不夠專業,不及西醫的物理治療。 「我希望把師傅教我的跌打技術承傳下去,不想 被社會淘汰,所以我讀書,用專業的醫學理論向客人解釋跌打是甚麼一回事。」

這個藍底白字、帶點歷史痕跡的牌匾,就是跌打師傅趙文發醫館的招牌。

革故鼎新 學院領軍

以往,要成為跌打師傅,最重要是從小跟隨長輩學師。當學徒得到師傅認可,就能成為跌打醫師。但在 2000 年,政府實施中醫註冊制度,學習跌打不再是祖傳或師徒制,而是轉為學院制。要成為跌打醫師,必先修讀多於 5 年的中醫執業訓練本科學位課程,再參加執業資格試,方有資格掛牌行醫。

新改革下,不只師徒制被淘汰,連「跌打」二字也無法倖免。根據《香港註冊中醫專業守則》,跌打師傅被歸類為骨傷科中醫師,跌打醫館的招牌也須改為「骨傷」,否則即屬違規,有機會收到由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發出的警告信,甚至被取消經營跌打醫館的資格。趙文發指,制度的規範令大眾覺得「骨傷科」才是正名,「跌打」只是俗語,越來越 多人稱他們作「骨醫」而非「跌打師傅」。

新型的骨傷治療中心沒有半點中藥味、換成了 簡潔的牆壁、鋪有即棄床單的病床、病人在外排隊,逐個入內讓醫生診症。隨著骨傷科課程制度化,跌打也漸趨西化,醫師甚至會用西醫學名向病人解釋。作為傳統跌打師傅的趙文發指,年輕一代的病人不明白「風濕」和「生骨刺」是甚麼,迫於無奈地只好用「關節炎」及「骨折炎」代替。 他苦笑言道:「很多細節都參考了西醫,唯獨是收費沒有!」

跌打師傅趙文發拿著手寫的應診單,向病人「望、聞、問、切」,了解病人狀況。
跌打師傅趙文發在1991年自立門戶,這輛裝滿藥酒的多層手推車,是他從開業沿用至現在。

迴然不同 兩代各有一套

跌打滲出一股濃厚的「舊香港」味道,似乎都是老師傅在打滾。事實上,跌打界也有不少以「骨傷科醫師」名義加入的新血。

老一輩的師傅以經驗診斷病人的徵狀。趙文發指,以往的師徒制,師傅從基本功已是「手把手」教他,筋和骨一摸就能分辦;加上晝夜就是在醫館反覆觀察和練習,果斷就能決定治療方向,一手純熟的正骨八法,令治療過程不多於15分鐘。

年輕一代的醫師就以理論分析病徵。年僅 37 歲的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骨傷跌打科醫 師蔡昕宏表示,通過系統學習的醫師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學習,加上擁有到內地中醫醫院進 行臨牀實習的經驗,在理論和實踐相互配合下,比沒有修讀相關課程的醫師,對疾病認識更 深入,亦偏向以醫學理論決定治療方法,對病人更有保障。

除了診斷方式外,兩代醫師在治療手法也有分別。趙文發強調,在傳統跌打的角度,「戒口」是治療中重要的一環,但得悉很多現代骨傷科醫師以西醫為藍本,認為病人不需要忌食。他續指,有年輕骨傷科醫師採用「冰敷」的方法,老一輩師傅則覺得這沒有任何療效。蔡昕宏補充,敷藥是傳統跌打師傅運用的治療手法,但現時課程沒有包含敷藥教學,故新一代醫師甚少替病人敷藥。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骨傷跌打科醫師蔡昕宏在電腦翻查病人的病歷,病人逐個入內就診。
現代化的骨傷治療中心,沒有中藥的味道,也沒有跌打醫館的長椅。

時移世易 正宗手法趨少見

跌打在 2014 年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老跌打師傅趙文發對傳統跌打文化的承 傳感悲觀。他解釋,幾十年前是醫武一家,學習跌打的人因習武而很有力量,「按、摩、 推、拿、摸、提、接、端」均需要力量,才能掌握正宗的正骨八法。但現在的學生大部份沒 有武術底子,在力度上已有所限制。他續指,學習跌打需要長時間浸淫,從十多歲開始學 習,十年後只是剛剛有跌打醫師的模樣。 制度令學生在完成課程後才跟師,新式的學院課 程令他們只有不足一年學習基本功,影響了他們的底子,倉促時間亦令功夫不夠紮實,不能 完整地秉承傳統醫術,「在制度轉變下,跌打文化失傳是無可避免的命運。」

相反,年輕一代的醫師蔡昕宏對跌打文化很有信心,相信跌打不會成為時代的夕陽。他承認 學院制以考試為本,在五年內須修讀 10 個中醫學科,難以深入研究跌打,加上為了統一評 分標準,學生只能學到最基本、最主流的手法。但他認為有興趣的同學會主動拜師,鑽研跌打骨傷,學習傳統的跌打技術。他堅信西醫無法取代跌打,因為跌打治療具即時性,「病人一瘸一拐地步入醫館,步履平穩地離開,只是半小時內的事。」

現為客貨車司機的胡瑋國,經常因搬運貨物而扭傷,定期看跌打成了習慣。他認為老一輩的師傅手勢正宗,鬆鬆筋骨是易如反掌的功夫,「我每兩星期就找師傅捏一捏、揉一揉,手腳頓感放鬆。一百多元、十五分鐘,我就重新充滿力量,實在是平、快、正!」 他曾向一位由朋友介紹的年輕醫師求診,由於缺乏經驗,拖長了診症時間。在他眼中,跌打是老一輩以 人為本、多年經驗累積下來的醫術, 他對跌打文化沒落感可惜,盼有年輕人堅持把跌打技術承傳下去。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居港台灣人看反送中 見證香港動盪與不安

【施政報告 · 房屋】首置9成按揭樓價上限大增 學者憂引發負資產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