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各自為政 缺統一機制處理塌樹
- 記者:李心怡編輯:陳正心
- 2017-09-27
每逢颱風季節,大量樹木遭強風吹倒。若塌樹斷枝狀態良好,可以回收再造,政府卻把塌樹直接送往堆填區。現時全港樹木分屬9個政府部門管理,各部門的處理手法不一,有環保團體倡議設立回收機制統一處理塌樹。
花槽太細泥土不足 樹難抵強風
截至今年9月,天文台已發出4個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颱風「天鴿」及「帕卡」更於8月底接連襲港,造成大量樹木倒塌。根據發展局的數據,樹木管理辦事處自今年1月至今共錄得8,152棵塌樹。長春社保育經理兼樹藝師許淑君表示,樹木會於最近兩次颱風來襲期間倒塌,大多因花槽太細,泥土容量不足,以致無法支撐大樹抵禦強風。

樹木管理分屬9部門 塌樹成廢物送堆填區
本港樹木依其種植位置,分別交由9個政府部門管理,包括路政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建築署、房屋署、水務署、漁農自然護理署、渠務署、地政總署及食物環境衞生署,部門之間指引各有不同。本港現時亦無設立機制集中回收塌樹,大多政府部門會把塌樹視作園林廢物,各自外判或派人清理後,直接送往堆填區。

記者分別向康文署、漁護署、食環署及樹木辦,查詢塌樹的處理方法、回收數量、樹藝師或樹木管理隊數量等資料。康文署回覆指,署方在收到塌樹報告後,會安排職員或園藝承辦商到場清理,而現時設有6隊區域樹木管理隊及聘用了210名樹藝師。
漁護署則指,署方安排了郊野公園科人員及園林保養服務承辦商,分別管理郊野公園及濕地公園內的樹木。而被移除的塌樹枝幹,一般堆放於附近樹林區自然腐化,或製成郊野公園內的路標、長椅等。
食環署回覆指,有關樹藝師及樹木管理隊的事務由樹木管理辦事處負責,故不作回應。對於塌樹的處理方法以及有否回收樹木,樹木辦回應指,會要求樹木管理部門在颱風後提供塌樹數目及相關資料,將數據輸入資料庫存檔後再作分析。
工人欠樹木知識 專家盼成立統一管理隊

許淑君期望政府能組成專業的樹木管理隊,連結不同部門的樹木工作,「有些部門沒有樹隊,需要由承辦商負責。不同部門監察不同承辦商,令其水平會有參差。」許淑君又指出,由於清理塌樹的工作大多由承辦商工人負責,但他們旨在迅速移走塌樹以恢復路面情況,缺乏專業樹木知識,故較難同步進行檢查工作,分辨樹木是否適宜回收。
塌樹斷枝可再生 容納木材場地有限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會將園內收集的塌樹斷枝,轉化成木製手工藝品、生物炭或堆肥。該園教育部教育主任鍾斐婷指出,製作木藝品對木材的要求較高,故並非所有樹木都適合回收製成木藝品,「製作木藝品需要完全健康的木頭,如果木材有真菌或蟲蛀,在處理後都會發霉和出現小洞。」
農場現時大多由有經驗的義工協助處理回收工作,卻缺乏具專業知識的師傅幫忙。鍾斐婷表示,由於環保機構的資源較少,而且場地有限,無法容納太多木材,「單單一個颱風來襲,我們自己砍伐園內的木頭已經擠滿了一個工場,即使政府將塌樹收集後供應給我們,亦難以接收。」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粵劇新秀「非同」凡響 不畏辛酸留守文化瑰寶

電視手語遭漠視 聾人難獲節目訊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