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專題

從和理非到武力抗爭 非建制光譜不斷擴闊

香港主權移交廿年,大大小小的政治事件對擴闊政治光譜起了直接作用。97 回歸、23 條立法令傳統民主派崛起,2012 年政改爭議令激進民主派支持度提升,雨傘運動過後,助長了本土派與港獨思潮。香港民主派由「和平、理性、非暴力」演變至開始提出武力抗爭。有民主派人士認為光譜擴闊對本港有利,應集合非建制派力量吸納更多支持者。

23 條團結民主派 公民黨雛形誕生

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於 1990 年成立,為香港第一個政黨,當時成立目的是為了結合不同民主派派系以應付選舉,當中包括不少支持八九民運的成員。匯點則是成立於 1983 年的論政團體,並於 1992 年正式成為政黨。1994 年,港同盟及匯點合併成民主黨,望修補民主派與中國政府因六四而惡劣的關係,並提倡民主回歸。六四事件令港人懼怕回歸,同時渴望民主,直接 助長民主黨於 95 年立法局選舉的選情。當時民主派在 60 席中取得 31 席,當中民主黨取得 19 席,成為第一大黨。直至回歸初期,民主黨一直深受市民支持。

2002年,特區政府提出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立法會議員及前公民黨成員毛孟靜指當時議案 並未受到大眾關注。直到余若薇、梁家傑、湯家驊等一眾資深法律界人士組成 23 條關注組,提出「魔鬼在細節」,才讓公眾知道立法的弊處。2003 年的七一遊行以反對 23 條為主題,逾 50 萬港人參與, 是歷來最多人的遊行。翌日,民主派聯署要求撤回 23 條立法,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 9 月宣布撤回草案。民主黨主席胡志偉表示當時反對 23 條的政治氣氛令民主黨的支持度上升。同年的區議會選舉,民主黨派出120人參選,當中95人當選,整體得票率由99年的49.7%直線上升至79.2%。 胡認為當時其他民主派政黨未發展成熟,因此該黨受惠較大。

23 條關注組後來改名為 45 條關注組,以 2007 與 2008 年雙普選為焦點,成了公民黨的雛形。2006 年公民黨正式成立,由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講座教授關信基出任黨主席、余若薇任黨魁,以專業人士及中產形象漸漸吸引不少市民支持。

2012 年政改爭議 激進民主派崛起

2009 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就 2012 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作出公眾諮詢。社會民主連線(社民連) 提出「五區公投」——五區各派出一名民主派議員辭職, 再參與補選,變相就 07 及 08 年雙普選及廢除功能組別作出公投。公民黨陳淑莊、梁家傑及社民連梁國雄、 黃毓民、陳偉業辭職後,於重選取回議席。

2010 年,民主黨劉慧卿、何俊仁和張文光到中聯辦與中國官員商討 2012 年政改事宜,提出超級區議會方案並獲接納。其後民主黨受到狙擊,時任社民連主席黃毓民指摘民主黨出賣港人,泛民開始分裂。毛孟靜批評民主黨當時並未就談判一事知會民主派其他成員, 但胡志偉認為當時提出的方案盡了最大程度的民主化,而且中央接受民主派意見亦具歷史意義。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回應外界對2010年民主黨與中聯辦商討政改的批評,認為民主黨不能因此退縮,要堅持自己政治理念。

社民連立法會議員梁國雄則提倡民主運動應由民眾出發,主張群眾抗爭結合議會抗爭,而傳統泛民只著重議會,在議會上循規蹈矩,先發言,後修訂,再投票完事。他又指傳統泛民不想與中央鬧翻,抗爭手法較保守, 對政府造成的壓力較少。

政改通過後的 2012 年立法會選舉,民主黨於地區直選失利,流失 10 萬選票,議席從 08 年的 8 席大幅 降到 4 席。而人民力量、社民連等激進民主派獲得共 26 萬票,比 2008 年多出 11 萬票。同樣參與五區公投的公民黨亦成泛民主派的大贏家,五區直選全各取 1 席。 梁國雄認為從 2012 年立法會選舉可看出市民對傳統泛民支持度不停減弱,對激進民主派的拉布等抗爭手法則給予肯定。

社會民主連線立法會議員梁國雄相信當有本土議題出現,加上社會抗爭形式的改變,只會愈來愈多公民抗命。

2014 年雨傘運動 本土組織興起

2014 年 9 月雨傘運動爆發,展開長達 79 日的佔領行動。行動過後,不少傘後及本土組織興起,如青年新政 、本土民主前線等,主張與泛民不同的路線。

青年新政前立法會議員梁頌恆以往一直相信泛民的主張,即香港能在中國體制內取得民主,但人大 831 決定令他相信香港在此框架下無法擁有民主。他又指泛民相信香港能於中共政府下守住核心價值,並願意與中共政府對話,關係就如「同在體制內的夥伴」。相反,本土派與中共關係就如敵人,視中共為極權政府,處處制約港人利益,認為應重新檢視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梁頌恆認為面對著泛民論述的漏洞,本土論述就如香港民主運動的「補充劑」。

青年新政前立法會議員梁頌恆指本土派的出現雖令非建制間有競爭且互相消耗,但同時亦會加快傳統泛民進步速度。 

2016 立法會選舉 自決派大勝

2016 年農曆新年,驅趕旺角無牌小販造成警民衝突。事件中,參與新界東立法會補選的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被拘捕。他又指梁天琦參與新界東補選並取得逾 6 萬票,成了整個本土派的代言人,這表明社會大眾開始接受本土意識,希望有新的路線與可能性出現,並且對中共打響了警號。他指抗爭路線若分為「傾」與「砌」, 香港社會已在「傾」方面嚐盡苦頭,但「砌」的成效仍然未知,他不會排除任何可能性。梁國雄則質疑本土派欲透過武力衝突去贏選舉,屬幼稚行為。

於同年立法會選舉中,多個新政黨及獨立候選人於選舉中勝出,包括由學運領袖組成的新政黨——香港眾志羅冠峰、小麗民主教室劉小麗及獨立候選人朱凱廸;由於其皆提出民主自決,故稱為自決派。而本土派中, 青年新政游蕙禎及梁頌恆皆當選,惟發生宣誓風波,並於司法覆核中被裁定宣誓無效並褫奪兩人議席。

特首選舉取態 非建制存分歧

今年 3 月舉行的特首選舉,民主派就如何運用提名與投票權存分歧。民主派選委組成「民主 300+」,一致決定投票予民望最高候選人曾俊華。民主黨及公民黨亦表明支持曾俊華,相信他能夠團結港人。胡志偉指, 民主黨相信曾俊華能修補社會撕裂,改變市民現時對政治的不信任與失望,「所以我們將希望社會和諧的想法投射於曾俊華身上,為香港帶來緩和的氣氛。」

於今年行政長官選舉前,梁國雄曾表示將爭取公民提名參選,並獲得社民連、人民力量,朱凱廸、 香港眾志及劉小麗支持。其後因未能取得 37000 多個公民提名,而宣布放棄參選。立法會議員劉小麗與羅冠聰則表明於選舉中不會支持任何候選人,會投下白票以對抗小圈子選舉。最後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以 777 票勝出, 成為香港第一位女特首。

梁國雄批評支持曾俊華的政黨與 2012 年雨傘運動所爭取的「我要真普選」相違背,「泛民支持曾俊華很符合他們整體策略,就是務實與溫和,但他們是在支持一個建制候選人。」他指出民主派當時齊說「命運自主」,支持曾俊華是與理念相反的做法。梁頌恆認為支持曾俊華是民主退步,更有一點民粹。他批評民主黨跟從民眾意見,認為民主派應該爭取民主,而非實踐民主, 「雨傘運動時,我們喜歡唱海闊天空,當中的『背棄了理想 誰人都可以』,完全在泛民中體現出來。」

政治光譜擴闊 有利發聲吸支持

回歸 20 年,不斷有新政黨創立, 政治光譜拉闊, 傳媒亦不只以「泛民」及「建制」形容香港 黨,改以 「非建制」形容現時反建制的派別。毛孟靜認為政治光譜被拉闊是思想自由的表現,應該給予不同派別人士發聲的機會。胡志偉同樣認同擴闊治光譜是健康的,認為未來應該結合非建制不同的力量,以吸納更多支持者,例如溫和泛民可以吸納淺藍的人士支持。

前公民黨成員毛孟靜於2013年與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成立「香港本土」,亦於2012年立法會選舉提出「拒絕大陸化」的競選口號,笑言自己在立法會內「算早提出本土綱領。」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膠片招牌歷久不衰 手造顯特色

工潮虎嘯風生 權益福利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