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時裝設計新人 業界反應不一
- 2016-02-24
政府將推出第3期「設計創業培育計劃」,增加取錄名額至90個,並透過「創意智優計劃」資助本地10個新進時裝品牌的設計師出席巴黎時裝週,再成立資源中心提供設計支援。有業界人士不滿「培育計劃」限制多,難以吸引初創公司參加;亦有人認為計劃有助新進設計師創造自己的品牌。
記者:鄧麗婷 編輯:葉懿德
附帶條件多 資助欠靈活
參與「設計創業培育計劃」的設計師可在兩年內獲得最高港元50萬港元的資助,但本地設計公司POMCH的合辦人戴嘉昌不滿政策附帶條件過多。例如,政府安排創業者在創新中心設立辦公室,雖可獲首年免租,但翌年須付租金20萬,「即是至少有20萬會回到政府手上」。餘下30萬用於推廣展覽和增加配套設施,費用先由企業墊支,隨後政府再資助一半或三分二的款項,「若企業有30萬,倒不如放一部分錢用於網上宣傳,更加有效」。他指出,由於不能靈活使用該計劃的資助款項,逐放棄申請。
培訓課程助新人經營時裝品牌
本地時裝品牌「新裝如初」的設計總監林春菊指「設計創業培育計劃」有助新進設計師瞭解行內運作。她認為培訓課程能教導設計師經營品牌,如公關宣傳、管理賬務等。她不認為計劃附帶條件多,「設計師可自己決定是否出席計劃提供的培育課程,政府不會因為(你)沒有出席而撤回資助。」
盼獲直接撥款 助鞏固企業
戴嘉昌希望「設計創業培育計劃」可直接撥款資助初創企業,並降低製造成本。他建議政府向製造商發放津貼,減少設計師的的製衣負擔。他亦期望政府撤銷「培育計劃」的附帶條件,「由新進設計師自行決定如何使用這筆資助」,才能真正幫助設計行業。
林春菊歡迎政府成立資訊中心,建議由如何畫圖製衣至與製衣商合作銷售時裝,為新入行的時裝設計師提供經營時裝品牌的整個流程。她亦支持政府資助本地新進時裝品牌出席巴黎時裝週,認同有助香港設計推向國際。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9年來首次取消公屋免租

創科基金注資50億 業界批欠發展方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