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搜尋
· · 英文版 · 訂閱

5子失蹤引寒蟬效應 批習變自我審查

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員工合共5人失蹤一事未了,但業內人士反映事件已引發寒蟬效應。有出版社負責人承認事件會導致業界自我審查,如放棄出版批評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禁書,恐收窄出版自由。業界人士盼港人拋棄「政治冷感」,多加支持禁書市場,或有望打破恐慌、捍衛出版自由。

記者:周幸盈 編輯:何郁慧

 

書店老闆:避免越內地底線

        開放出版社總編輯金鐘以往致力出版政論刊物及內地禁書,但他在年初基於人身安全,拒絕為旅美內地作家余杰出版《習近平的噩夢》,該書主要批評習近平。金鐘接受本報訪問時承認受到銅鑼灣書店事件影響,「本來以為一國兩制可以保障我的安全,可李波在香港也會失蹤,足以證明此制度難以保障港人」。他坦言上一次替余杰出版的《中國教父習近平》銷情良好,確實有意出版續集,籌備工作亦快將完成。然而,李波失蹤事件對他帶來心理壓力,再加上妻子和親友的勸告,最終使他暫時放棄出版新書。他認為此事件在政治書出版業界收「殺雞儆猴」之效,使作家和出版商在出版政治書前,經多番考慮及自我審查,繼而收窄出版自由。

        業界自我審查會考慮內地審查部門的因素。售賣本土政治書的「新亞書店」老闆蘇賡哲認為,失蹤事件會使業界主動「考慮其內容有否超過內地部門的底線」。他透露部分出版商甚至因此不敢再發行禁書,但他同時理解個別出版商或書店老闆的決定,指其因個人安危而不出版禁書亦無可厚非。「最難以不聽從的,就是家人的勸喻」,蘇指自己的書店並非主力售賣禁書,因此不會考慮停售相關書籍,但他表示若事態嚴重就不排除改變主意。

開放出版社總編輯金鐘認為銅鑼灣書店事件引起公眾恐慌,更令港人失去對一國兩制的信任,他期盼港府能積極向內地表達港人訴求。
開放出版社總編輯金鐘認為銅鑼灣書店事件引起公眾恐慌,更令港人失去對一國兩制的信任,他期盼港府能積極向內地表達港人訴求。(周幸盈攝)

 

憂禁書市場收窄 盼港人捍衛自由

        政治書作家林匡正表示,禁書市場多以內地政治人物野史為賣點,亦依賴內地遊客購買。然而,現今售賣內地禁書的出版社和獨立書店均受打壓,他對禁書的市場前景,以至本港的出版自由感到悲觀。林認為:「唯有禁書作家和出版商能不畏強權堅持創作,再加上港人支持書商,才能讓禁書市場有一線生機。」

        曾出版雨傘運動書籍的小型出版社上書局總編輯鄺穎萱則認為:「出版物如同民調,反映市民需求,認為若港人多關注社會時事議題,對於社運和政治知識的需求就會大增,政治書的市場亦應運而生。」她期望港人能擺脫對政治的無力感, 把握應有的權利捍衛自由。序言書室創辦人李達寧表示,失蹤事件「反映本港言論和出版自由被摧殘,確實引起了恐慌情緒」。然而,他相信此事反能激發港人對抗不公,並有信心港人終能團結捍衛應有的自由和權利。

12401852_949756061772334_3346078464388411989_o
序言書室創辦人人李達寧指香港若失去言論自由將令社會失敗討論平台解決民生問題,冀港人挺身團結對抗,「等到書都禁了便太遲」。(周幸盈攝)
12622441_949756065105667_6877640398015766328_o
序言書室負責人李達寧表示,自雨傘運動後,港人對社會政治議題的關注和討論增加,政治書銷情因而變好。(周幸盈攝)

 

《San Po Yan Magazine 新報人》

新報人(SPY)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生實驗報紙,以實踐新聞自由為原則;體現不趨附商業利益,不附從政治功利,只為專業學習的存在價值。

留言

政治書屢受打壓 出版界嘆「已玩完」

風餐露宿度新歲 精神病露宿者被忽視